
佛教語。十惡的前七種。包括三種身業:殺生、偷盜、邪淫;四種口業:妄語、绮語、惡口、兩舌。 南朝 齊 蕭子良 《淨住子序》:“以沙門淨身口七支,不起諸惡,長養增進菩提善根。”《釋氏要覽·戒法·問但制七支》:“七支者,謂三身業、四口業也。”
“七支”是一個佛教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指佛教“十惡”中的前七種惡業,分為“身業”和“口業”兩類。
經典出處
此概念最早見于南朝齊蕭子良的《淨住子序》,提到“沙門淨身口七支”以修善根。佛教經典《釋氏要覽·戒法》中也明确将“七支”定義為身口七種惡行。
在部分文獻中,“七支”也被稱為“七覺支”(七菩提分),屬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修行法門,強調定慧平衡,具體包括:
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舍(見于,但需注意此解釋權威性較低且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朝佛教典籍或《釋氏要覽》等經典文獻。
《七支》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七(qī)和支(zhī)。
七是一個數字,表示7。它有三個筆畫,分别是橫、豎和撇。在漢字的拆分部首中,七屬于豎部。
支是一個漢字,多用作名詞,表示支撐、支持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十,下面是木。支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十部。
《七支》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七支是一種木制的樂器,形狀像七個分叉的支架。這種樂器多用于祭祀和宗教儀式上。
在繁體字中,七支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不同。根據古籍《說文解字》,古時的七字寫作“丄”,它由丨和上橫構成,筆畫較少。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七支這個詞的用法:
他的身體雖然虛弱,但牢牢地七支着自己的夢想。
在組詞方面,可以有七分、七分錢、七分熟等詞語。
近義詞可以包括七條、七根等,它們都表示某種支持或支撐的意思。
反義詞的例子包括七寸、七斷等,它們表示不支持或不支撐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