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尪瘵的意思、尪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尪瘵的解釋

亦作“尫瘵”。衰病。 漢 蔡邕 《王子喬碑》:“其疾病尫瘵者,靜躬祈福,即獲祚。” 三國 魏 阮籍 《詣蔣公奏記辭辟命》:“舊素尪瘵,守病委劣,拜謁之命,未敢堪任。” 唐 獨孤及 《為獨孤中丞讓官爵表》:“伏乞特降睿慈,矜臣尫瘵,許臣停官養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尪瘵(wāng zhài)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1. 字義分解

    • “尪”本義指骨骼彎曲或身體羸弱。《說文解字》釋為“跛曲胫也”,引申為病弱之态,如《呂氏春秋》載“尪者仰面疾視”,形容佝偻病患者的姿态。
    • “瘵”指疾病,尤指消耗性病症。《爾雅·釋诂》注“瘵,病也”,《詩經·大雅》有“邦國殄瘵”,喻指國家遭受重創如罹患重病。
  2. 合成詞義

    二字合稱“尪瘵”,特指身體衰弱、久治不愈的痼疾狀态。如《宋史·方技傳》載名醫錢乙“療小兒尪瘵”,指治療幼兒體弱多病的疑難雜症。

  3. 文化引申

    古代文獻常以“尪瘵”隱喻社會或國家的衰敗,如明代醫書《普濟方》稱“氣血尪瘵,百病叢生”,将人體與國運的虛弱并列類比。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尪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通常指身體虛弱或患有嚴重疾病的狀态。具體解析如下:

  1. 單字釋義

    • 尪(wāng):本義指身體瘦弱、骨骼彎曲或殘疾,如駝背。《呂氏春秋》中“尪者”即指體态異常之人,後引申為病弱。
    • 瘵(zhài):指疾病,尤指慢性消耗性疾病。古代常指肺結核(痨病),如《詩經》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2. 組合含義
    “尪瘵”合用多見于古籍,形容人因長期患病導緻極度羸弱的狀态,如《宋書》中“民多尪瘵”描述百姓貧病交加。

  3.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僅存于文獻或特定方言。若在文本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病症或虛弱狀态。

建議: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更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兒百八丸畢氣側擊常儀顫杖差悮塵堁當務始終大衆語獨膽肚裡生荊棘遁野臑鼈泛槎封緘風派人物馮相撫案浮圖幹花公宮踐修階迎凈蕩蕩晶耀金梭集注鳜鯞君贶控率苦事拉攞倫要陸羽茶民監暮霭娘殺暖帽盼顧袍段曝揚阡塍潛穴凄浰蒻頭僧伽棃身名兩泰豕彘水土司馬昭之心司書踏路天方教無辜鳥險奧仙客小夥子謝靈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