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根的意思、浮根的詳細解釋
浮根的解釋
(1).露出土面的樹根。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桑柘》:“斫去浮根,以蠶矢糞之。”
(2).佛教語。佛教以五官為“浮根”。亦泛指軀殼。《楞嚴經》卷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祗在我面。” 宋 蘇轍 《初成遺老齋》詩之一:“久将生事累諸子,頓歛浮根付一真。”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根的解釋 根 ē 高等植物莖幹下部長在土裡的部分:根植。根莖。根瘤。根毛。根雕。須根。塊根。紮根。葉落歸根。 物體的基部和其他東西連着的部分:根底。根基。牆根兒。 事物的本源:根源。根由。根本。知根知底。 徹底
網絡擴展解釋
“浮根”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植物學含義
指露出土面的樹根。植物的根系通常分為直根、須根、貯藏根等類型,而“浮根”特指生長在地表或部分裸露在外的根部。這種根系可能因土壤侵蝕或自然生長環境而形成。例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中提到“斫去浮根,以蠶矢糞之”,說明古代農學中已有對浮根的處理方法。
二、佛教術語
佛教用“浮根”代指五官或軀殼,強調其虛幻、非本質的特性。如《楞嚴經》中“浮根四塵”指眼、耳、鼻、舌等感官,宋代蘇轍的詩句“頓歛浮根付一真”則借“浮根”表達對肉體束縛的超越。
補充說明:
- 詞源:該詞最早見于北魏農學典籍,後佛教經典賦予其哲學含義。
- 現代應用:植物學中仍沿用其本義,佛教語境下則多見于古籍或修行論述。
(來源綜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根一詞的意思是指植物的根部在水中浮起或浮動的現象。根據其拆分部首和筆畫,浮根的「浮」部首為「氵」,表示與水相關,「根」部首為「木」,表示與植物的根相關。根據來源研究,浮根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寫法中通常采用獨體字形式而非現代的組合字形式。例如,浮根的古代寫法為「㳇」(音fú)和「木」(音gēn)。
在繁體字中,浮根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浮根」。例如,繁體字的書寫和拼音發音都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浮根的寫法有所不同。通常,浮根的古代寫法是單個字,即「㳇」、「㳉」或「㳢」等。這些單個字可以獨立使用,表示植物在水中浮動的根部。
以下是關于浮根的一些例句:
1. 這些植物的浮根幫助它們在水中生存。
2. 魚在水草中尋找浮根來遮蔽自己。
3. 這個水池裡的浮根給整個景觀增添了美感。
與浮根相關的組詞有:水生植物、水中生态、根系、水域等。
與浮根近義的詞語有:浮葉、浮萍、浮葉植物等。
與浮根反義的詞語有:沉根、沉積、盤根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