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心二意。心裡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猶豫不決或意志不堅定。 許地山 《無法投遞之郵件》:“似怕人知道我們曾相識,兩意三心,把舊時的好話都撇在一邊。”
“兩意三心”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人猶豫不決或意志不堅定,心裡同時存在多種想法,無法專注或果斷抉擇。其含義與“三心二意”相近,均指心思不專一。
文學典籍
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休得慕富嫌貧,兩意三心,自贻後悔。”
現代作家許地山在《無法投遞之郵件》中也有引用:“似怕人知道我們曾相識,兩意三心,把舊時的好話都撇在一邊。”
結構特點
成語為聯合式結構,含中性色彩,多作謂語或賓語使用。
該成語在當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三心二意”替代,但二者核心含義一緻,均強調專注力的缺乏。
《兩意三心》是一個成語,源自古代漢族傳統文化,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心思、意圖或态度複雜、多變。
《兩意三心》的拆分部首為“心”,其中的“兩”部分為意符號,換言之,一共有三個部首參與構成這個成語。根據筆畫數計算,《兩意三心》共有18個筆畫。
《兩意三心》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著作《警世通言》中的一則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一個叫陸續的官員,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表面上表現出兩種意圖,但實際上還有第三種心思,因此被稱為“兩意三心”。根據繁體字寫法,這個成語是《兩意三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兩意三心》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兩”字的原始寫法是“兩”,也就是上面多了一個額外的橫折,而“心”字在隸書中以及篆書中的寫法也與現代略有不同。
他在工作中總是表現出《兩意三心》的态度,令人難以捉摸。
無心插柳、心急火燎、心情如火如荼、前怕狼後怕虎等
心猿意馬、左右為難、搖擺不定
一心一意、堅定不移、毫不猶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