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檢式的意思、檢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檢式的解釋

法式。《荀子·儒效》:“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羣臣寸尺尋丈檢式也。”《淮南子·主術訓》:“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 章炳麟 《訄書·學蠱》:“夫 程 朱 雖未竟竘眇,猶審己求是,誇不若修,無尋常文墨檢式不若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檢式"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檢"和"式"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法度、規範或用以查驗、衡量的标準。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字義解析

  1. 檢:
    • 本義:書匣上的标籤或封題(《說文解字》:“檢,書署也”),引申為約束、查驗、法度。如《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檢"即指約束、制止。
    • 核心義:規範行為的标準或查驗手段。
  2. 式:
    • 本義:法度、規矩(《說文解字》:“式,法也”)。如《詩經·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式"即榜樣、準則。
    • 核心義:可遵循的典範或制度。

二、複合詞“檢式”的釋義

"檢式"作為複合詞,融合了"檢"的約束查驗與"式"的法度規範雙重含義,具體包括:

  1. 法度與規範:
    • 指社會行為或制度的準則。如《漢書·賈誼傳》"立經陳紀,輕重同得,後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未直用"檢式",但"法程"與之義近,體現制度性規範。
  2. 查驗與衡量的标準:
    • 指用于審核、考察事物的依據。如《周禮》中"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式法"即查驗祭品的标準,與"檢式"功能相通。

三、文獻用例與權威參考

  1. 古代法典中的“檢式”:
    • 唐代律法文獻常以"檢式"指法律條文或執行标準。如《唐律疏議·戶婚》"違者,以違令論",疏議強調需依"檢式"(法定格式)處理文書,違者定罪(參考: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版)。
  2. 禮儀制度中的規範:
    • 《禮記·月令》"命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度程"即"檢式"的具體化,指檢驗器物規格的準則(參考: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

四、現代漢語中的延伸

現代漢語中,"檢式"一詞雖不常用,但其概念仍存于以下領域:

  1. 法律與制度:
    • 如"檢驗标準""審計範式"等術語,繼承"檢式"的核心理念。
  2. 文化批評:
    • 用于指代衡量文化作品價值的框架,如"道德檢式""美學檢式"(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參考文獻

  1. 許慎(漢),《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班固(漢),《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3. 長孫無忌(唐),《唐律疏議》,中華書局1983年版。
  4.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版。
  5.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檢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n shì,其核心含義為法式、規範或制度,主要用于形容對人或事物的嚴格審查與約束。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1. 法式與規範
    源自古代文獻,指統治者或制度制定的标準,如《荀子·儒效》中提到“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羣臣寸尺尋丈檢式也”,意為禮制是君主用來規範群臣行為的準則。
    在《淮南子·主術訓》中進一步強調:“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說明制定規範需以身作則。

  2. 引申為審查與檢驗
    現代用法中可引申為對事物的嚴格核查,如查字典解釋為“對人或事物進行嚴格的審查、檢驗”,強調嚴謹性。


構成與關聯


使用場景

  1. 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禮法制度,如章炳麟《訄書·學蠱》中用“文墨檢式”指代文章的标準。
  2. 現代語境:可借喻對流程、行為的規範要求,例如:“項目需符合安全檢式”。

權威來源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淮南子》等原著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鹇鮑庾拔山蓋世本爵操刀制錦誕得丹霄姿頂趟逗曉奪適坊額鲂魚尾非罰飛瓊佛盤鈎織官僮姑妄言之鶴楚和煦化道簧口毀形滅性蹇支攪腦汁咭叮矜矜進醵羁戍開展工作科差空難髡剔梁啟超涼友零花緑窗蒙裡蒙懂懵昧黏糊炮局平決蒲弓秋秋翐翐虬髯泉門曲錄床曲洛乳洞扇烈聲訴四論松肪酒隨和梭标恬瀾聽力頭昏腦眩退帳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