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形滅性的意思、毀形滅性的詳細解釋
毀形滅性的解釋
損壞形體,消滅本性。
詞語分解
- 毀形的解釋 指損傷身體或發膚。 漢 劉向 《說苑·談叢》:“衆人以毀形為恥,君子以毀義為辱。”《晉書·苻堅載記下》:“故 班姬 辭輦,垂美無窮。 道安 毀形賤士,不宜參穢神輿。” 唐 許堯佐 《柳氏傳》:“
- 滅性的解釋 謂因喪親過哀而毀滅生命。《禮記·喪服四制》:“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南史·孝義傳下·吉翂》:“ 翂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憂,水漿不入口,殆将滅性,親黨異之。” 清 黃景仁 《聞稚存丁母憂》
網絡擴展解釋
“毀形滅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損壞形體、消滅本性,通常用來形容徹底改變或舍棄原有的形态與本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 毀形:破壞外在的形态或身體。
- 滅性:消除内在的本性或特質。
- 綜合解釋:指通過極端手段(如修行、自殘等)改變或抛棄原有的身心特征,以達到某種目的。
2.出處與例句
- 元代戲曲:
- 出自元·楊讷(或楊景賢)《西遊記》第九折:“通天大聖,你本是毀形滅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 明代小說:
-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四回:“此時乘隙行事,唾手而得,何苦毀形滅性,以求濟其事乎?”
3.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作謂語、賓語、定語,多用于描述極端行為或宗教修行。
- 感情色彩:中性詞,但語境中常含勸誡或否定意味(如批評過度自殘)。
- 結構:聯合式成語(“毀形”與“滅性”并列)。
4.補充信息
- 讀音與寫法:
- 拼音:huǐ xíng miè xìng(标準四聲)。
- 繁體:毀形滅性。
- 現代使用:該成語較為冷僻,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元代《西遊記》及《東周列國志》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毀形滅性》
《毀形滅性》是一個詞語,指的是破壞事物的形态和性質,使其徹底毀滅的特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毀形滅性》這個詞由“毛”、“十”、“火”、“心”、“示”五個部首組成,共有23個筆畫。
來源
《毀形滅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它在《論語·季氏》一章中出現:“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毀形滅性。”可見這個詞在古代就已經有了使用。
繁體
《毀形滅性》是《毀形滅性》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毀形滅性》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為“毀形滅性”,這與現代的寫法略有不同。
例句
1. 這場火災給整個建築物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真是毀形滅性。
2.這場戰争使這個國家陷入了絕境,造成了毀形滅性的後果。
組詞
毀壞、滅絕、破壞、破碎、摧毀
近義詞
毀滅、毀壞、破壞、滅亡、殲滅
反義詞
保存、保留、保護、維護、修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