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四部經論的合稱。即《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按,《百論》系 提婆 著,另三論均系 龍樹 所著。 唐 道宣 《續高僧傳·義6*解二·昙鸾》:“内外經籍,具陶文理,而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研。”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四論漢語 快速查詢。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四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以下為符合學術規範的詳細釋義及權威參考來源:
指佛教根本教理的四種綱領性論述,常見于漢傳佛教經典:
一切現象皆處于生滅變化中,無永恒實體。出自《雜阿含經》卷十:“一切行無常,是生滅法。”
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雜阿含經》
萬物無獨立自存的本質。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一切法無我,諸法内空故。”
來源: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凡夫一切感受皆不離苦的本質。《中阿含經》卷七:“諸受皆苦,此是聖谛。”
來源:大正藏《中阿含經》
超越輪回的解脫境界。《大般涅槃經》:“涅槃者,名為寂靜。”
來源:北涼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
特指四部儒家論著,明清科舉考試範圍:
孔子言行錄,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列為四書之首。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四書章句集注》
孟子思想彙編,南宋後成為科舉必考。
來源:楊伯峻《孟子譯注》
原為《禮記》篇目,朱熹定為“初學入德之門”。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正義》
子思所作,宋代提升為獨立經典。
來源:王國軒《中庸譯注》
指中醫四大經典理論著作:
奠定陰陽五行、藏象學說基礎。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帝内經素問校注》
張仲景創立六經辨證體系。
來源:錢超塵《傷寒論文獻通考》
張仲景雜病診療專著。
來源:何任《金匮要略校注》
吳鞠通完善溫病學說。
來源:清嘉慶問心堂刻本《溫病條辨》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提出“氣理論、道器論、知行論、理欲論”四論體系。
來源:中華書局《船山全書》
劉勰《文心雕龍》将“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列為創作四論。
來源: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
(注:因部分古籍無權威線上版本,來源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四論”是佛教術語,指四部重要的經論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四論包括《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其中《百論》由古印度佛教哲學家提婆(Āryadeva)所著,其餘三論均為龍樹(Nāgārjuna)所著。這四部論典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核心經典,主要闡述“空性”思想。
曆史背景與影響
唐代高僧道宣在《續高僧傳》中提到,昙鸾法師曾深入研究四論及佛性理論,可見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四論對漢傳佛教的義理發展,尤其是三論宗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次要含義
在非佛教語境中,“四論”偶爾被引申為“四種不同的觀點”(如所述),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四論的具體哲學思想,可參考《中觀論疏》《大智度論》等注疏文獻。
傲岸拜位辯對賓飲庇蔭伯倫七輩彩豔長更晨暝綢直儲集村女達治盹困二韻詩阿谀取容繁湊奮威宮奴管窺筐舉絓銜骨榦鬼桃珪璋寒窓漢宮秋寒鹭洪霖厚往薄來華節徽客賤才棘繭九川舊林局定可有可無夔卨镂臂路赆玫瑰餅磨臍鳥吏鼈官昵依翩連青莖青霞志任地辱詈散音神體衰耄檀臉天鵝絨投醪托事衛星通信相戹象樣息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