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ang Qichao] (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廣東省新會縣人。戊戌維新的領袖,學者
(1873-1929)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1895年協助其師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創辦《新民叢報》,介紹西方政治學說,鼓吹君主立憲,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曾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锷起兵反袁。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學者。以下是關于他的詳細解釋:
早年經曆
梁啟超自幼聰穎,8歲能文,9歲可作千字文,17歲中舉人。後師從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與康并稱“康梁”,成為戊戌變法(1898年)的核心領袖之一。
政治活動
他主張君主立憲,創辦《時務報》《新民叢報》等報刊宣傳變法思想,提出“變法通議”等理論,推動社會改革。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民國時期曾任司法、財政總長等職。
學術貢獻
晚年專注著述與教育,在史學、文學、哲學等領域成就斐然,代表作《飲冰室合集》影響深遠。他倡導“新史學”,強調曆史研究的科學性與社會價值。
梁啟超被譽為“中國近代百科全書式人物”,其思想跨越政治、學術、文化多領域。成語“梁啟超”在特定語境中可比喻卓越才華(如提及),但此用法非主流,更多指向其曆史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著作或具體事件,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飲冰室合集》原文。
梁啟超(1873-1929),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曆史學家和文化評論家。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旗手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提出“科學”一詞的人之一。
梁啟超的漢字“梁”拆分部首為木,并且總共有7個筆畫;“啟”拆分部首為啟,并且總共有7個筆畫;“超”拆分部首為走,并且總共有10個筆畫。
梁啟超的姓氏“梁”來源于古代姓氏,繁體字為「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梁啟超的姓氏“梁”在古代常寫作“梁”,而“啟”常寫作“啟”,“超”常寫作“趠”或“趫”。
梁啟超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提出推行近代教育改革。梁啟超說:“教育是國家強盛的基石,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應該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公民。”
梁啟超的姓氏“梁”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許多詞,例如:梁山、梁子、梁上、梁子屯等。
梁啟超的姓氏“梁”沒有明确的近義詞。
梁啟超的姓氏“梁”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