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倉廒的意思、倉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倉廒的解釋

[granary] 儲藏糧食的倉庫

官民房屋倉廒,十塌八6*

詳細解釋

亦作“ 倉敖 ”。亦作“ 倉厫 ”。儲藏糧食的處所。《文獻通考·市籴二》:“得息米造成倉廒。”《文獻通考·國用三》:“奉行之吏因循,止将歲供額斛,於 真 、 揚 、 楚 、 泗 倉敖,為卸納摺運之地。”《水浒傳》第十回:“推開看裡面時,七八間草房做着倉廒。” 明 張四維 《雙烈記·代役》:“見今城中蓋造倉廒,預備軍儲。” 清 魏源 《籌漕篇上》:“無素備之倉厫與一定之成憲,而倉卒暫試者,尤左也。”《清史稿·災異志一》:“ 江 水驟發,城内水深丈餘……衙署民房城垣倉厫均有倒塌。” 宋 袁文 以為“ 敖 乃地名, 秦 以 敖 地為倉,故爾。今所在竟謂倉為敖,蓋循習之誤”。參閱《甕牖閑評》卷六。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倉廒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倉廪(cāng áo)是漢語中表示糧倉的專有名詞,特指古代用于集中儲存官糧的大型倉庫建築群。其釋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字源構成

    “倉”本義為貯藏谷物的處所;“廒”從“廣”(表房屋)、“敖”(表儲存),《說文解字》釋為“倉廒也”,二字合成強調官方糧儲建築的屬性。

  2. 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載:“倉廒”即“糧倉”,特指古代官府為儲存稅糧、赈災糧而修建的大型倉庫群,具備規模化和制度化特征。其建築形制需符合防潮、防火、通風等儲糧技術要求(參見《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


二、曆史制度背景

倉廒體系與古代賦稅制度直接關聯:


三、文化引申意義

“倉廪”一詞在典籍中常象征國家經濟命脈:


參見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中國古代建築辭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倉廒”條目)
  3. 《中國制度史》(呂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倉儲制度章節)

(注:因專業辭書多無線上公開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權威來源,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倉廒”是漢語詞彙,讀作cāng áo,指儲藏糧食的倉庫,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建築描述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曆史背景與結構特點

  1. 起源與形式
    古代糧倉有不同名稱,如“倉”(象形字,本義為谷物儲藏地)、“廪”(形聲字,指容納谷物的糧倉)、“囷”(圓形谷倉)等,統稱“倉廒”。
  2. 建築特征
    • 元、明、清時期,倉廒多設氣樓(天窗)和牆下氣孔通風,底部鋪磚或木闆防潮。
    • 廒門懸挂匾額,标明所屬衛所或編號,便于管理。

古籍例證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方或民間糧食儲備設施,強調其容納量大、管理規範的特點。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古建築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倉廒的差異,可參考、3中的曆史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八字帖兒北鄉邊餉蔽鄣不到黃河心不死長铗朝郎臭味除患興利錘鈎蒓羹辭命黨徒蹈繩等級登實電氣石定數額爾鵝毛雪反眼不相識隔陽海岱焊炬合夥呼喊蛟鳳結驷連镳戒香進設救過不贍倦厭簾柙六命鹭門淪晦鹿塞露索盲井密靖缪繞末俗内造人兒堡塞跧形卻惑任怨任勞生裙食手束身蜀紙覗機圍殲無虧烏孫公主無遠弗屆相牟小族邪見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