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力的意思、分子力的詳細解釋
分子力的解釋
存在于物質分子間的吸引和排斥作用。當分子間距離約為10-10米時,分子間的斥力和引力平衡;當距離小于(或大于)10-10米時,斥力和引力都增大(或減小),但斥力增大(或減小)更快,分子力表現為斥力(或引力);當分子間距離超過10-9分子力10-8米時,分子力可忽略不計。通常氣體分子間距離很大,除氣體分子發生碰撞時,分子力均可不計。
詞語分解
- 分的解釋 分 ē 區劃開:分開。劃分。分野(劃分的範圍)。分界。分明。條分縷析。分解。 由整體中取出或産生出一部分:分發。分憂。分心勞神。 由機構内獨立出的部分:分會。分行(俷 )。 散,離:分裂。分離。分别。
專業解析
分子力是物質内部相鄰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吸引力與排斥力的統稱。根據漢語詞典及物理學定義,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分子力指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兩部分:
- 吸引力:使分子相互靠近,主要源于分子極性、範德華力(如色散力、誘導力、取向力)或氫鍵等。
- 排斥力:當分子間距過近時,因電子雲重疊産生斥力,阻止分子進一步接近。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二、作用機制
-
分子間力(範德華力):
存在于所有分子間,強度較弱(通常為化學鍵的1/10至1/100),作用範圍約1納米。例如,氣體液化、液體表面張力均源于此力。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卷》)
-
氫鍵:
特定極性分子間(如H₂O、NH₃)的強吸引力,影響物質熔沸點及生物大分子結構。
(來源:《化學辭典》,科學出版社)
三、宏觀表現
- 物态變化:分子力強弱決定物質固态、液态、氣态的穩定性(如固體分子力最強,氣體最弱)。
- 材料性質:影響物質的硬度、粘度、溶解性等物理特性。
四、相關概念區分
應用場景
分子力理論廣泛應用于材料科學(如納米材料設計)、生物化學(蛋白質折疊)、膠體化學等領域,是理解微觀物質行為的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分子力,也稱為分子間作用力或範德華力,是分子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力的總稱。它決定了物質的物理性質(如熔點、沸點、黏度等)和凝聚态物質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分子力的組成
分子力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 取向力(偶極-偶極作用):極性分子之間因固有偶極的定向排列産生的吸引力。例如,HCl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 誘導力(偶極-誘導偶極作用):極性分子的偶極使鄰近非極性分子産生瞬時偶極,從而相互吸引。例如,O₂溶于水的過程。
- 色散力(瞬時偶極-誘導偶極作用):所有分子(包括非極性分子)因電子雲瞬間不對稱分布産生的瞬時偶極引發的吸引力。例如,惰性氣體液化時的作用力。
此外,氫鍵(如H₂O、NH₃中的強偶極作用)是一種特殊的分子間作用力,強度介于範德華力和化學鍵之間。
2. 分子力的特點
- 短程性:作用範圍約在分子直徑的幾倍内(通常為0.3-0.5 nm),隨距離增大迅速衰減。
- 弱強度:比化學鍵弱1-2個數量級(例如,氫鍵能量約20-40 kJ/mol,而共價鍵為150-500 kJ/mol)。
- 勢能曲線:可用倫納德-瓊斯勢(Lennard-Jones potential)描述:
$$
$$
U(r) = 4epsilon left[ left( frac{sigma}{r} right)^{12} - left( frac{sigma}{r} right) right]
$$
$$
其中,$epsilon$為勢阱深度,$sigma$為分子有效直徑,$r$為分子間距。
3. 分子力的影響因素
- 分子極性:極性分子間以取向力為主,非極性分子以色散力為主。
- 分子量:分子量越大,色散力越強(如烷烴的沸點隨碳鍊增長而升高)。
- 分子形狀:結構對稱的分子色散力較弱(例如,正戊烷沸點高于新戊烷)。
4. 分子力的實際意義
- 物質狀态:液态和固态的存在依賴于分子力(如水的表面張力)。
- 溶解性:相似相溶原理(極性溶質易溶于極性溶劑)。
- 生物分子:DNA雙螺旋結構由氫鍵維持,蛋白質折疊依賴範德華力。
分子力是物質宏觀性質的重要微觀基礎,其強弱和類型直接影響物質的物理狀态和化學反應性。例如,水的反常高沸點源于氫鍵,而油類物質的低揮發性則與色散力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埃郁包茅本同末離伯鹩刬剃重根詞林紀事戴高帽愓愓蕩激電阻合金調取法仗芬茀忿怼鳳液夫差瓜字初分矽肺歸殺和布轟響彙總虎踞龍蟠蹇浐江際戒衣勌遊酷日雷霆火炮冷坐撩腳靈螭臨虹款步樓雉露水緣率順明據膩子鉗劫喬聲勢七八清世親豫栖宿讓路任實柔腸喪車閃倏膳堂私本罔泱文期酒會無間可伺詳注顯豁鮮胄霞缬攜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