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粗鐵鍊。 唐 韓愈 《石鼓歌》:“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宋史·張永德傳》:“以鐵索千餘尺,橫截 長淮 ,又維巨木,自是備禦益堅矣。” 清 閻爾梅 《登峨嵋山》詩:“脊隥風搖攀鐵索,頤崖石陷蹋藤梯。” 毛6*澤6*東 《長征》詩:“ 金沙 水拍雲崖暖, 大渡 橋橫鐵索寒。”
(2).用粗鐵鍊制成的刑具。《清通典·刑一》:“定獄具之圖……一曰鐵索,以鐵為之,長七尺,重五斤。” 清 鄭燮 《蓮峰》詩:“鐵索三條解上都,君王早為白寃誣。” 魯迅 《書信集·緻胡風》:“以我自己而論,總覺得縛了一條鐵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鐵索漢語 快速查詢。
鐵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具體物象和引申含義的名詞,其核心指用鐵環串聯而成的繩索或鍊條。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鐵制的鍊索
指由鐵環相互勾連制成的長索,具有堅固、耐用的特性,常用于船舶系泊、橋梁固定或軍事防禦。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特指古代防禦工事
古代軍事中橫跨江面或關隘的連鎖鐵索,用以阻擋敵方船隻或兵力,如東漢赤壁之戰中的“鐵索橫江”。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實物用例
《三國志》載:“孫權以鐵索橫截江險”,指用鐵索封鎖長江水道。
來源:《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象征羁絆或險阻,如陸遊《渡頭》詩:“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暗喻政權更疊的不可逆。
來源:《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權威參考來源:
“鐵索”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由鐵鍊或粗鐵制成的繩索或鍊條,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實物定義
指用粗鐵鍊制成的繩索或鍊條,常用于吊橋、刑具等場景。例如,“鐵索吊橋”即指由鐵鍊支撐的橋梁結構。
曆史用途
象征束縛或困境
成語“鐵索”可比喻嚴密的約束或難以擺脫的困境,如“縛了一條鐵索”形容精神或現實的束縛。
文學引用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8、10等來源。
慠忽白絨絨暴棄弁言捕役采甄谶言馳志鹑贲瓷實丹唇達能誕喜蹈矩捯氣兒飛譽芬馥膚革供花顧況橫額鴻庇後父畫梁華銮晦曚賄營互相推诿堅勵羯鼓催花藉蔭吉故紀過機窖禁盧玃猨懇懇良将良窳連裙邌曙例銀緑柱石馬包名卿钜公南诏襁裼癄瘁寝閣啓手啓足讓果埏路聖庫水光說破損減讨缺恬靜圖德文淵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