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廢疾;殘疾。謂肢體、器官或其功能有嚴重缺陷。《周禮·地官·族師》:“辨其貴賤老幼癈疾可任者。” 賈公彥 疏:“癈疾,謂癈於人事疾病,若今癃不可事者也。” 唐 韓愈 《原道》:“鰥寡孤獨癈疾者有養也。”《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時上長子 晉安王 寳義 有癈疾。” 胡三省 注:“痼疾不可復用為癈疾。” 清 唐孫華 《恕堂再次前韻見贈複次韻答之》:“詩家癈疾不可起,借君妙手加攻砭。”
(2).指殘疾的人。《元典章·刑部三·不睦》:“ 羅二 左手腕骨斷,已成癈疾。”
“癈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肢體或器官的嚴重殘疾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族師》,其中提到“辨其貴賤老幼癈疾可任者”,東漢學者賈公彥注解為“癈疾,謂癈於人事疾病,若今癃不可事者也”,即因身體缺陷無法從事勞動的人。唐代韓愈在《原道》中亦提到“鰥寡孤獨癈疾者有養也”,強調對這類群體的關懷。
代指殘疾之人
如《元典章·刑部三·不睦》記載“羅二左手腕骨斷,已成癈疾”,此處直接以“癈疾”描述肢體殘疾的狀态。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自古代文獻用例及訓诂注解。
《癈疾》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失去能力或功能的疾病或症狀。一般用來形容身體機能的減退、功能障礙或失能等情況。
《癈疾》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癶”和“病”。其中,“癶”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發出,而“病”則是一個常見的病字部首。
《癈疾》共有13個筆畫,由于其中有較多的相似筆畫部分,所以書寫時需要注意正确的順序。
《癈疾》一詞源自《莊子·逍遙遊》:“成之毀之,生之斃之;人不知其緻,而我與子之癈疾惡乎哉?”這個詞是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詞彙,意思相對較為寬泛。
在繁體字中,《癈疾》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癈疾”。
古時候,《癈疾》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中,癈字的寫法為“癠”,疾字的寫法為“疭”。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寫作“癈疾”的形式更為常見。
1. 他的腿部受傷後,就一直有癈疾,無法正常行走。
2. 這種疾病會導緻患者運動能力的癈疾。
組詞:癈疾症、癈疾狀态、癈疾患者。
近義詞:功能障礙、失能、衰弱。
反義詞:健康、強壯、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