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手持盾一手持矛的兵士。《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三年》:“ 屈突通 引大兵繼至……斬首千餘級,獲排矟兵六千。” 胡三省 注:“排矟,言執排執矟者也。”
“排矟”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詞義
“排矟”中的“矟”通“槊”,指古代長柄矛類武器,通常長度超過丈八;而“排”指排列成隊的戰術形式。該詞特指以長矛為主要裝備的步兵隊列。
兵種與戰術特征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隋炀帝大業七年征發“嶺南排鑹手三萬人”,胡三省注解“鑹,小矟也”,說明存在兩種規格的矛兵:
軍事部署實例
隋朝征伐高句麗期間,排矟手常被部署在軍陣前列,其密集長矛陣型能有效阻擋騎兵沖鋒,屬于防禦型重裝步兵。嶺南地區因地形多山,短矛兵(排鑹手)更適應叢林作戰。
詞源關聯
“排矟”一詞在宋元時期演變為“牌矟”,指配有盾牌(牌)的長矛兵組合兵種,體現了冷兵器時代攻防一體化的發展。
《排矟》是一個漢字詞,其基本意思是清理和整理馬廄中的雜物,以使馬廄保持整潔。
《排矟》的拆分部首是「立」和「矢」,其中「立」是矢旁,表示行為動作,「矢」是指事物的形狀。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排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軍事文獻中,描述的是清理軍隊駐紮地點的行為。後來逐漸演變為清理馬廄的意思。
《排矟》的繁體字為「排矢」。
在古代,「矢」的上方常常加上一個「癸」字,表示清理和整理的意思。因此古時候寫作「排癸矢」。
1. 軍營的士兵們每天要負責排矟,保持軍營的整潔。
2. 李阿姨每天都會去排矟,以确保馬廄的幹淨衛生。
排矟場、排矟工
整理、打掃、清理
雜亂、淩亂、髒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