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為頌揚官吏政績而立的碑石。《南史·蕭恭傳》:“ 恭 至州,政績有聲,百姓請於城南立碑頌德,詔許焉,名為德政碑。” 唐 白居易 《青石》詩:“不願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實録鐫虛辭。”《文明小史》第十一回:“還要請一個會做古文的孝廉公進士公,替他做一篇德政碑的碑文……如此交卸回省,也可以掩飾上頭的耳目。”
“德政碑”是中國古代用于紀念和頌揚官員政績的紀念碑,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德政碑”由“德政”(指官員的善政與惠民舉措)和“碑”(紀念性石刻)組成,指為表彰官員執政期間的卓越貢獻而設立的碑石。其核心意義在于記錄官員的清廉、務實及惠民行為,體現民衆對其政績的認可。
德政碑是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的結合體,既是對官員的褒獎,也承載了民衆對清明吏治的期待,但部分案例可能存在形式化問題。
《德政碑》是一種文學作品,指的是為表彰或宣揚政府或統治者的善德和政績而立的碑文。
《德政碑》的拆分部首是“彳”和“言”,其中“彳”表示行走的意思,“言”表示言語的意思。
《德政碑》的總筆畫數是13畫。
《德政碑》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具體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碑刻文化和儒家思想。在曆史上,許多統治者或政府針對自身的政績和善政而豎立德政碑,以此來宣揚和記載。
《德政碑》的繁體字是「德政碑」。
在古代,「德政碑」一詞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區别。
他們豎立了一座《德政碑》,以表彰國家的善德和政績。
德政、政績、碑文
政績碑、功績碑、功德碑
失德碑、敗政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