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于塵俗,不露鋒芒。謂不求特異,與世無争。《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典冊高文,不曉是翰墨林中大手;淫詞艷曲,多認作繁華隊裡當家。隻得混俗和光,偷閒寄傲。見作 開封 監稅,權為吏隱 金門 。”
“混俗和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思想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指與世俗混同,不露鋒芒,保持低調,與世無争的狀态。它由“混俗”(混同于世俗)和“和光”(收斂光芒)兩部分組成,源自道家思想中“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
中性或褒義用法
強調低調隱忍、融入環境的智慧,例如:
略帶貶義的用法
部分語境中隱含消極避世或平庸無為的意味,如: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若形容韬光養晦的智慧,可用其褒義;若強調隨波逐流,則偏向貶義。例如:
“他雖才華橫溢,卻選擇混俗和光,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中性偏褒)
“混俗和光的處事方式,使他逐漸失去了進取心。”(貶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二刻拍案驚奇》等權威來源。
「混俗和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混雜的俗氣與道德光明。
「混俗和光」的拆分部首是「水」和「阝」,拼音分别為「hún」和「hé」。其中「混」的筆畫數為11畫,「俗」的筆畫數為9畫,「和」的筆畫數為8畫,「光」的筆畫數為6畫。
「混俗和光」最早見于《莊子·外物》一篇中。它通過運用同音詞的修辭手法,用「和光」取代「呵黃」來表示美麗光明的景象。
「混俗和光」的繁體寫法為「混俗和光」。
在古時候,「混俗和光」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1. 他的言行舉止充滿了混俗和光,讓人歎為觀止。
2. 這座城市充滿了混俗和光,既有繁華熱鬧的街道,也有幽靜優雅的園林。
1. 和光同塵
2. 混沌
3. 俗态
4. 光明
莊嚴肅穆、光彩照人、道光、風光
清高、純正、高尚、澄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