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微賤的附着物。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一折:“媳婦兒是牆上泥皮。”
(2).以喻妾。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四折:“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牆上泥皮。”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二折:“你可休覷的微賤看的容易,莫把這堂中珍寳,你可休看承做牆上泥皮。”
“牆上泥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基本含義
比喻人或事物毫無實際作用,僅作為表面裝飾或占據位置而存在。原指附着在牆上的泥土,雖看似存在感強,但易剝落且無實用價值。例如,可用來批評虛占職位卻不作為的人,或形容缺乏實效的計劃。
延伸比喻
在元曲等古典文學中,該詞常暗指“妾”或身份低微的依附者。如元·鄭廷玉《楚昭公》中“休猜作牆上泥皮”,即以糟糠之妻與“泥皮”之妾對比,強調後者地位卑微。
用法特點
文化背景
源自元代社會對階層和身份的隱喻,通過“泥皮”易脫落、無根基的特性,反映對無實質貢獻者的批判,亦隱含封建家庭中妾室的邊緣地位。
若需深入了解,可參考《楚昭公》《神奴兒》等元雜劇原文,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牆上泥皮是一個廣東方言詞語,用來形容某個人或事物非常頑皮、調皮搗蛋的樣子。
牆上泥皮可以拆分成以下部首和筆畫:
牆上泥皮的來源目前尚不确定,但據說它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牆上泥皮源自于白話文“頑皮搗蛋”。廣東方言中的“壞皮蛋(頑皮搗蛋)”音譯成“泥皮蛋”,再簡化為“泥皮”。
第二種解釋是牆上泥皮最早是用來形容小孩子爬到牆上玩耍的樣子,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頑皮的意思。
牆上泥皮的繁體字為「牆上泥皮」。
牆上泥皮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牆上泥皮」。
他真是個牆上泥皮,整天不安份,總是闖禍。
牆上泥皮沒有明确的組詞,但可以結合其他詞語來描述類似的特征,比如牆上乖皮、調皮搗蛋等。
牆上泥皮的近義詞有調皮搗蛋、頑皮、淘氣等。
牆上泥皮的反義詞可以是守規矩、懂事、乖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