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敏不凡。 宋 晁補之 《朝散郎充集賢殿修撰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杜公行狀》:“而公生警異重厚,不類常兒。”
“警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含義如下:
機敏不凡:指人的資質聰慧、敏銳出衆,常用來形容兒童或傑出人物的特質。例如宋代晁補之《杜公行狀》中的描述:“公生警異重厚,不類常兒”()。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若需引用建議标注古籍出處。
《警異》一詞指的是指教人思悟并覺醒的事物或事件,密切關乎警示與警覺的異象。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不同尋常的現象,引發人們的警覺和思考。
《警異》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言”(yán),右邊的部首是“巾”(jīn)。根據漢字的拆字規則,這個詞一共有11個筆畫。
《警異》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晚近,主要出自經書《列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警異」。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警異》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警異」。
1. 他聞到了一股異香,頓時警覺起來。
2. 在那片異地,他經曆了種種警示和警覺,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轉變。
警人(引起人們警惕的人)、警示(警告、告誡)。
奇怪、不尋常、異樣。
正常、尋常、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