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正控制。 前蜀 杜光庭 《太子為皇帝醮太一及點金錄燈詞》:“伏聞玄化肇分,二儀搆象,融結定陰陽之位,神明司匡禦之權。”
“匡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匡禦(拼音:kuāng yù)指匡正控制或輔佐治理,常用于描述對權力、事務的糾正與管理。具體包含兩層核心意義:
字義拆解
文獻用例
該詞曾出現在前蜀杜光庭的《太子為皇帝醮太一及點金錄燈詞》中:“神明司匡禦之權”,強調神明或上位者通過匡正手段行使統治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政論類文本。
《匡禦》(kuāng y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糾正和輔佐君主,以使國家安定。該詞主要在古代中國使用。
《匡禦》由兩個部首組成:匚和彳。其中,匚是左邊的部首,彳是右邊的部首。
《匡禦》總共有10個筆畫。
《匡禦》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曆史文獻和文化傳統,形成于秦漢時期。在繁體字中,用于表示《匡禦》的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古人用毛筆在竹簡或紙上書寫字體,筆畫形狀可能有所變化。然而,《匡禦》的字形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方式和筆畫順序可能存在細微差異。
1. 具有英雄氣概的嶽飛被封為“東南虎,正國柱”,是一位匡禦之臣。
2. 在曆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忠誠能幹的臣子,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偉大的匡禦之功。
組詞:匡正、匡扶、禦史、禦敵。
近義詞:輔佐、助君、扶正。
反義詞:颠覆、破壞、反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