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奉的意思、傳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奉的解釋

明 代不由吏部铨選,而由太監視進呈珍異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九:“ 成化 末年,太監 梁芳 輩導引京師富賈,收買古今玩器進奉,啟上好貨之心,由是倖門大開……生員、儒士、匠丁、樂工、勳戚、厮養,凡高貲者,皆與并進,名曰傳奉。蓋命由中出,不由吏部銓選,故名。”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如今仕者,有由科,有貢科,有傳奉,一般做到大官,畢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奉"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主要與古代中國的官僚制度相關,尤其盛行于明代。其核心含義指皇帝不經由吏部等正規铨選機構,直接下令任命官員的行為以及由此被任命的官員(稱為"傳奉官")。

詳細解釋如下:

  1. 詞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 "傳":在此語境下指傳達、轉達,特指傳達皇帝的旨意或命令。
    • "奉":指奉行、接受、遵從(皇帝的命令)。
    • 合起來,"傳奉"意指傳達并奉行(皇帝的旨意)。其具體所指,就是皇帝繞過常規的官員選拔、任命程式(如科舉、吏部考核、廷推等),直接下達旨意任命某人擔任官職。這種任命方式被稱為"傳奉升授"或"傳奉官",被任命者即為"傳奉官"。
  2. 曆史背景與特征(明代為主):

    • 起源與盛行: 傳奉官現象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5世紀中後期)尤為突出。皇帝(如明憲宗)為了滿足個人喜好(如寵信僧道、方士、工匠、宦官或其親屬等),或為了快速酬答某些服務(如進獻祥瑞、珍寶、秘術等),常常直接下旨任命官員。來源:白壽彜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打破常規: 這是對以科舉制度為核心的、相對規範的官僚選拔制度的破壞。吏部作為主管官員選任的機構,其職能被架空。來源:張廷玉等《明史·職官志》(中華書局)。
    • 官員構成: 傳奉官來源複雜,包括僧道、方士、工匠、畫師、醫士、宦官親屬、佞幸之人等,其中許多人并無治國理政的才能或科舉功名。來源: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
    • 弊端: 傳奉官的大量出現導緻官員隊伍冗濫、素質下降、吏治腐敗、財政負擔加重(需支付俸祿),并嚴重沖擊了士大夫階層的晉升渠道和官僚體系的正常運作,成為明代中後期政治腐敗的重要表現之一,屢遭朝臣谏诤批評。來源:吳晗《朱元璋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 使用場景與文獻例證:

    •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明代特定的曆史現象和制度弊端。
    • 例證:"成化時,僧道官傳奉浸盛...一時諸雜流加侍郎、通政、太常、太仆、尚寶者,不可悉數。"(意指:成化年間,僧道官員通過傳奉方式得到任命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時間各種非正途出身的人被加封為侍郎、通政使、太常卿、太仆卿、尚寶卿等官職的,數不勝數。)來源:張廷玉等《明史·佞幸傳》(中華書局)。
    • 例證:"傳奉之官,日益冗濫。"(意指:通過傳奉方式任命的官員,日益冗雜泛濫。)來源: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

"傳奉"一詞在曆史語境中,特指皇帝直接下令任命官員的非正規方式,是皇權超越官僚制度常規運作的表現。它催生了"傳奉官"這一特殊群體,主要盛行于明代中後期,被視為導緻當時吏治腐敗、官僚體系混亂的重要因素之一。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反映了對破壞選官制度公正性和嚴肅性行為的批判。

網絡擴展解釋

“傳奉”是明代特有的官員任命制度,其核心含義為繞過吏部正規選拔程式,由太監根據進獻珍異物品的多寡,直接通過皇帝谕旨任命官吏。以下是詳細解析:

1.定義與背景

傳奉制度盛行于明代中後期(如成化年間),其特點是官員任命權由皇帝或宦官直接掌控,而非通過吏部铨選。太監通過評估進獻珍寶的價值,向皇帝推薦人選,最終以谕旨形式直接任命官職。這一制度導緻官職與能力脫鈎,成為權力腐敗的溫床。

2.運作方式

3.社會影響

4.文獻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評價,可參考《明史》相關章節或《菽園雜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罷盡髀裡肉生不乏其人采采處和春膏出溺打埋伏凍碌碌荳蔻斷管殘沈遁俗無悶鵝研放榜扶護覆盆難照幹雷庚信供膳還軒函列好吹牛混日子活口箭幹及時行樂開取控攏框子誇示理極軨獵車笭突鄰座留戀論道官露芽梅仙洞潛心滌慮泣淚鵲巢鸠主卻倒認得柔心三叔掃網收禽霜枝暑熱私益速記天梯題牓題括停陰瓦裂往蹇來連亡友謝連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