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伏安撫。《墨子·非命上》:“上無以供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無以降綏天下賢可之士。” 孫诒讓 間诂:“《爾雅·釋詁》雲:‘綏,安也。’”
降綏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需拆分單字釋義并結合典籍用例分析其含義:
一、單字釋義
降(jiàng)
本義為從高處下行,引申為降臨、降下,特指天或神明的降臨。如《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123頁
綏(suí)
核心義為安撫、安定,如《尚書·盤庚》:"綏爰有衆。" 另指登車時挽手的繩索,引申為安泰、平安。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482頁
二、複合詞“降綏”的語義
多用于描述天、神降臨并賜予安甯。如《詩經·大雅·旱麓》:"豈弟君子,福祿攸降……福祿綏之。" 鄭玄箋:"降,下也;綏,安也。"
來源:《毛詩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十六
在政治語境中,指招降并安撫歸順者。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綏爰九域,莫不率俾。" 裴松之注引"降綏"之策。
來源:《三國志集解》(古籍出版社)卷一
三、典籍用例
來源: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正義》
來源:《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
結論:"降綏"屬文言雅詞,需依語境解為:
①神明降臨賜福(宗教祭祀場景);
②招撫歸順者使之安定(軍政場景)。現代漢語已罕用,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
引用文獻來源: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等權威數據庫核驗
“降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àng suí,其含義及使用場景如下:
指通過武力或外交手段使叛逆者或敵對勢力歸順、臣服,最終實現安定與平息。
字詞構成
古典出處
最早見于《墨子·非命上》:“下無以降綏天下賢可之士。”意為統治者若失德,則無法安撫賢能之士()。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政治或軍事語境,描述對叛亂、敵對勢力的平定過程。例如:“古代帝王通過降綏邊疆部族鞏固統治。”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墨子》原文或相關古籍注釋。
迸珠不解事草墊子笒隋蟬腹龜腸楚江體摧傷寸尺錯重麤書達稱電影院定銷方兆樊然繁手腐身服務隔欄公夏害患後裔忽地呼朋引類家相莒刀開津科第空窦口象辣臊僚隸靈智龍文刀蠻利媚上螟螣木臼敜幹敹甲皮船七寶樓台齊眉案秦不收魏不管青顧求容神封神府升黜十二枝勢位室溫送走所處太清氅棠橹讨小窕言途飾徒刑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