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指科舉考試,因科舉考試分科錄取,每科按成績排列等第
科第世家:世代應科舉中試的人家
(1).等級;次第。 漢 陸賈 《新語·本行》:“案紀圖録以知性命,表定‘六藝’……科第相序。”
(2).考核官員,評定科别與等第。《漢書·元帝紀》:“﹝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禦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以此科第郎、從官。” 顔師古 注:“始令丞相、禦史舉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見在郎及從官,又令光祿每歲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賢否也。”
(3).指科舉考試。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宋 葉適 《安人張氏墓志銘》:“嗟夫!夫人之教博士,豈科第而已,蓋又有名節之訓焉。”《老殘遊記》第三回:“先生本是科第世家,為甚不在功名上講求,卻操此冷業?”
(4).科考及第。 唐 羅隱 《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賀》詩:“秩隨科第臨時貴,官逐簪裾到處清。”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以講經求科第,支離敷衍,其詞愈美,而經愈荒。”
(5).謂參加科考。《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 浙江 溫州府 曾有一個廩膳秀才,姓 韓 名 贊卿 ,屢次科第,不得中式。”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後相識,情於何有?”
(6).科第出身。《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上欲相樞密使 魏仁浦 ,議者以 仁浦 不由科第,不可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為輔佐,豈盡由科第邪?’”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宋時見任官得應舉》:“雖中選,止令遷官,而不賜科第。”
“科第”是中國古代與選官制度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并按成績評定等級的制度。源自漢代對官員的考核方式,如《漢書·元帝紀》記載光祿官員需依科别考核評定等級,稱為「科第相序」。後特指科舉考試,如唐代韓愈詩句“連年收科第”,即通過科舉獲得功名。
曆史演變
相關用法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但在曆史文獻或古詩詞解析中仍會涉及該詞,例如蘇轼詩句“科第無心摘颔須”即表達對功名的态度。
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漢代《漢書》、唐代韓愈作品等曆史文獻。
科第,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包括科目、試題等。在古代,科第還指參加科舉考試的進士及諸科的考試。
科第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11畫。
科第的發展源自于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選拔官吏的考試制度,科舉考試分為三個階段,包括鄉試、會試和殿試。科第一詞由此産生,指的是科舉考試的各個科目。
繁體字“科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科第的古代寫法為“科第”,字形保持了與現代字體的基本一緻性。
1. 他在科目四上一科第,成功拿到了駕照。
2. 古代的科第考試非常困難,需要經過數年的刻苦學習才能有機會參加。
科舉、科目、科考、科舉制度、科舉考試等。
科目、考試、試題、試卷等。
毫無章法、混亂、不規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