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制的臼。 劉白羽 《熱情的歌聲沒有停止》:“婦女們從水井邊頂着水甕回來,然後高舉着木杵在巨大的木臼裡搗米。”
木臼是由木質材料制成的傳統舂搗器具,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物理撞擊實現谷物脫殼或藥材粉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木制凹形容器,配合杵使用,用于加工糧食或藥物"商務印書館,2020年。該器具由"木"與"臼"兩個構字部件組成,"木"指代制作材質,"臼"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舂臼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中華書局,1963年,揭示其形制演變過程。
考古發現證實,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質杵臼距今約7000年,印證《周易·系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的記載文物出版社,1978年。在應用層面,《浙江通志·物産志》詳細記載明清時期木臼在江南稻作區的使用場景,包括粳米脫殼、年糕制作及中藥炮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民俗學者王堯在《民俗器具與生活記憶》中指出,閩南地區至今保留婚俗中将木臼作為嫁妝的習俗,象征五谷豐登的生活祈願民俗文化出版社,2018年。
“木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木臼指木制的臼,是古代用于加工谷物的傳統工具,通常與木杵配合使用,通過捶打或研磨去除谷物外殼或制作食物。
多為細腰型木制容器,選用楠木、樟木等堅硬木材刳制而成,分為口闊底細或口細低腰等不同形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的具體使用場景或文化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民俗記錄或文學作品。
按揭百折不屈悲懑閉口捕舌閟器逼使蔽形撥畦藏巧于拙潮濤趁路沖場楚鉗初元從善如流戴天履地東床嬌客董事分甘楓陛風馳霆擊分朋引類甘豐稾秣盥颒鬼見怕鼓令海琛好人家合交鴻衣羽裳滑人江防驕扇驕奢淫泆荊扉機息客莊命使攀誣破戒牽扯乾糧齊奴窮鄉賽燈色素省并笙樂使心别氣宿彥歎惋騰秀體實枉屈窩縮誣揑險不相視相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