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兩種食苗的害蟲。《詩·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 毛 傳:“食心曰螟,食葉曰螣。” 漢 桓寬 《鹽鐵論·論菑》:“政教不均,則水旱不時,螟螣生。”《明史·王德完傳》:“故雨澤緣天怒而屯,螟螣因 * 而出。”
(2).喻為害人民者。《晉書·劉聰載記》:“邪佞者,宇宙之螟螣,王化之蟊賊也。” 清 唐孫華 《蔬食》詩:“吾徒乃安坐,糜穀類螟螣。”
螟螣(míng tè)是古代漢語中對兩類農業害蟲的合稱,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螟與螣分屬不同害蟲類别。螟特指蛀食稻心的幼蟲,《說文解字》注“螟,蟲食谷心者”;螣則指食苗葉的蝗類害蟲,《爾雅·釋蟲》載“食苗心曰螟,食葉曰螟,食節曰賊,食根曰蟊”,其中“螟”與“螣”常并稱(《詩經·小雅·大田》毛傳引述)。
二、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漢代鄭玄箋注将其明确為“四蟲者,害苗之蟲也”。宋代朱熹《詩集傳》進一步闡釋:“食心曰螟,食葉曰螟,皆害苗之蟲也”,印證了古代農作物的主要蟲害類型(參考《十三經注疏》版本)。
三、字形考據
“螟”字從蟲冥聲,冥有幽暗義,暗示害蟲潛藏特性;“螣”字從蟲朕聲,在《說文解字》中被歸為“神蛇”類,後假借為害蟲名稱,段玉裁注“今借為蟲名”。
四、現代農學關聯
在現代昆蟲分類學中,“螟”對應鱗翅目螟蛾科幼蟲(如三化螟),而“螣”則屬于直翅目蝗科害蟲。這一古漢語詞彙至今仍被《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昆蟲卷》作為曆史名詞收錄,體現古代勞動人民對生物災害的認知體系。
“螟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對農作物有害的兩種害蟲。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結構
古代文獻中的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此處“螟螣”與“蟊賊”并列,泛指危害莊稼的各類害蟲。
具體害蟲分類
比喻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引申為“危害社會的壞人”,例如《後漢書》用“螟螣之害”比喻貪官污吏對民生的破壞。
現代應用
現代農業仍用“螟蟲”特指鱗翅目害蟲,而“螣”已較少單獨使用,但“螟螣”連用保留在古籍研究或文學修辭中。
讀音提示:
包機八威本犯本宗表意字閉幕詞曹謝冊命插趣寵貤楚蘭唇吻點焊丁夫定例耳視目食飯缽方道發恲飛宇風軌傅會婦孺犷骜櫃籤嘓啅痕影鶴蛻闳肆劃地為牢黃銅瓠栖靜物畫魁恢雷作龍朔履榮目力幕屋碾壓潛匿侵傍清淚瓊畟憩棠髯蛇軟古囊囊三夫之對射合貪念特派體療亡國王侯孫宛演文化生活聞教杴簸仙翰邪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