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兩種食苗的害蟲。《詩·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 毛 傳:“食心曰螟,食葉曰螣。” 漢 桓寬 《鹽鐵論·論菑》:“政教不均,則水旱不時,螟螣生。”《明史·王德完傳》:“故雨澤緣天怒而屯,螟螣因 * 而出。”
(2).喻為害人民者。《晉書·劉聰載記》:“邪佞者,宇宙之螟螣,王化之蟊賊也。” 清 唐孫華 《蔬食》詩:“吾徒乃安坐,糜穀類螟螣。”
“螟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對農作物有害的兩種害蟲。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結構
古代文獻中的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此處“螟螣”與“蟊賊”并列,泛指危害莊稼的各類害蟲。
具體害蟲分類
比喻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引申為“危害社會的壞人”,例如《後漢書》用“螟螣之害”比喻貪官污吏對民生的破壞。
現代應用
現代農業仍用“螟蟲”特指鱗翅目害蟲,而“螣”已較少單獨使用,但“螟螣”連用保留在古籍研究或文學修辭中。
讀音提示:
《螟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蟲”和“庶”兩個部首組成,合在一起共有11個筆畫。它的讀音為“míng”。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記載了漢字“螟”是一種昆蟲的名字,而“螣”則描述了一個有翅膀的蟲子。兩個字合起來就成了“螟螣”,用來形容小蟲子飛翔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螟”依然保留着與簡體相同的形态,而“螣”則變成了“蟬”,讀音為“chán”。
在古代,漢字“螟螣”的寫法略有不同。早期的漢字書寫形式是以古代文獻和甲骨文為基礎的,所以字形可能會與現在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螟螣”的例句:
下面是一些關于“螟螣”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