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mprisonment;prison sentence]∶刑罰名。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場所,剝奪其自由,并強制勞動。其名始于北周。今分************和無期徒刑兩種
(2) [term of imprisonment]∶服刑期
判十年徒刑
刑罰名。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場所,剝奪其自由,并強制勞動的刑罰。其名始于 北周 ,并列入“五刑”之一。年數為一至五年, 隋 改為一至三年,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因之,惟刑等有所不同。今分************和無期徒刑兩種。我國刑法規定,************期限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在數罪并罰或死緩減為************時,可到二十年。《周禮·秋官·司圜》:“司圜掌牧教罷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飾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按,此即後世的徒刑。《隋書·刑法志》:“﹝ 北周 《大律》﹞三曰徒刑……四曰流刑。”《唐律疏議·名例一·徒刑五》:“徒刑五:一年,贖銅二十斤;一年半,贖銅三十斤;二年,贖銅四十斤;二年半,贖銅五十斤;三年,贖銅六十斤。”
徒刑是刑法中的一種刑罰方式,其核心含義為剝奪犯罪人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強制其接受勞動改造。以下是詳細解釋:
剝奪自由與強制勞動
将罪犯拘禁于監獄等特定場所,限制其人身自由,并強制進行勞動改造,目的是通過教育和懲戒促使罪犯回歸社會。這一刑罰形式可追溯至古代,如中國商周時期、歐洲古羅馬等均有類似制度,但現代徒刑更強調矯正功能()。
分類
適用範圍
主要針對嚴重犯罪行為,如危害公共安全、暴力犯罪等。例如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制品罪可能被判13年有期徒刑()。
刑期計算
判決時需綜合考慮犯罪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數罪并罰時,總和刑期不滿35年的最高判20年,35年以上的不超過25年()。
徒刑在中國法律中的規範化始于北周,被列入“五刑”之一。現代刑法體系下,其地位從傳統的懲罰性勞動轉向更系統的矯正機制()。
如需了解具體法律條文或案例細節,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九條及相關司法解釋。
徒刑是指被判處而不是被執行的刑罰,它是對犯罪行為的懲罰措施之一。
《徒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彳(辶),徒刑共有11畫。
《徒刑》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尚書·金縢》一篇中。在後來的文獻中,徒刑逐漸成為表示刑罰的一種常用詞彙。
在繁體中文中,徒刑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徒刑」。
在古代使用繁體字之前,徒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史書和碑文記載,徒刑的早期寫法可分為「徒刑」、「徒邢」等形式。
1. 他因犯罪被判處徒刑十年。
2. 這個國家對嚴重犯罪者實行死刑和徒刑的制度。
徒刑可以通過和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徒刑犯:指被判處徒刑的犯罪分子。
2. 徒刑期:指被判處徒刑的具體時間。
3. 徒刑制度:指律法中規定的徒刑刑罰的體系。
一些與徒刑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監禁、服刑、禁閉等。
相反的詞語包括無罪釋放、緩刑、宣告無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