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刀的意思、莒刀的詳細解釋
莒刀的解釋
古代 齊 國的錢币。 莒邑 所造,形似刀,故名。 清 馮雲鵬 《金石索·金索四》:“《金石志》雲:‘ 莒 刀亦 齊 器。《國策》 樂毅 伐 齊 ,城不下者唯 莒 及 即墨 ,是 莒 亦 齊 之大都會。’”
詞語分解
- 莒的解釋 莒 ǔ 古代對“芋”的别稱。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莒縣一帶。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刀的解釋 刀 ā 用來切、割、斬、削、砍、刺、鍘的工具:刀子。刀兵。刀法。剪刀。鐮刀。 中國的紙張計量單位:一刀合一百張。 古代的一種錢币,因其形如刀故稱:刀币。 姓。 筆畫數:; 部首: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莒刀,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莒國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青銅鑄币,屬于刀币體系。其名稱由兩部分構成:“莒”指地名,“刀”指其形制模仿實用刀具。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字義解析
- 莒 (Jǔ):
- 本義:古國名、地名。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位于今山東省東南部莒縣一帶。《說文解字》釋為“齊公子莒之後”,後演變為地域名稱。《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莒”為“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莒縣”。
- 引申義:在“莒刀”一詞中,“莒”特指該貨币的鑄造或主要流通地域,即莒國故地。
- 刀 (Dāo):
- 本義:一種用于切割的利器。《說文解字》:“刀,兵也。象形。”
- 引申義:在錢币學中,“刀”指模仿刀削形狀鑄造的青銅貨币,是先秦時期齊國及周邊地區(如莒、即墨、安陽等)特有的貨币形制。《中國錢币大辭典》将“刀币”定義為“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刀形銅币”。
二、“莒刀”的專有名詞釋義
結合“莒”與“刀”的含義,“莒刀”特指:
- 鑄造/流通地:主要鑄造并流通于春秋時期的莒國境内(今山東莒縣為中心的區域)。
- 形制特征:其外形呈刀削狀,通常由刀首(尖鋒)、刀身(主體,常鑄有銘文)、刀柄(環鈕)三部分構成。典型的莒刀銘文為“莒冶某”或類似字樣(如“莒冶化”、“莒冶得”等),其中“莒”标明産地,“冶”指鑄造作坊或職官,“某”可能是工匠名、地名或吉語。
- 曆史背景:莒國在春秋時期曾為東方較強盛的諸侯國,後于戰國初期(約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所滅(據《史記·楚世家》記載。莒刀即反映了莒國在存續期間或其後被齊國等勢力控制時期的經濟活動與鑄币文化。其鑄造與流通是莒地經濟獨立性和區域特色的體現。
- 文化意義:作為重要的先秦實物貨币,莒刀不僅是研究古代莒國曆史、經濟、冶金技術的直接物證,也是中國貨币發展史上“刀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先秦時期貨币形态的地域多樣性。
三、形制與特征補充
莒刀屬于“齊刀”體系中的地方性變種或分支,但有其獨特标識:
- 銘文:銘文中的“莒”字是區别于其他齊刀(如“齊法化”、“即墨法化”)的最核心特征。
- 形制大小:形制相對較小巧,與大型的齊國“法化”刀币有所區别。
- 曆史階段:其鑄造年代可能主要在莒國晚期或莒地被齊國吞并後的戰國早中期,是特定曆史階段的産物。
“莒刀”一詞,從漢語詞典角度看,其核心含義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在古莒國(今山東莒縣一帶)鑄造并流通的、以地名“莒”為銘文标識的刀形青銅貨币。它兼具地理标識(莒)與貨币形制(刀)的雙重屬性,是先秦貨币史和莒地曆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載體。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對“莒”的釋義)
- 《中國錢币大辭典》(對刀币及莒刀特征的權威定義)
- 《史記·楚世家》(記載莒國滅亡時間)
- 先秦貨币研究學術著作(描述莒刀形制、銘文及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莒刀是戰國時期齊國流通的一種青銅貨币,其含義和特點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
基本定義
莒刀是古代齊國鑄造的刀形錢币,因鑄造地為莒邑(今山東莒縣)而得名,形制與燕國"明刀"相似,故也被歸入"齊明刀"類别。
-
曆史背景
鑄造時間可追溯至戰國中後期。據《戰國策》記載,樂毅伐齊時,莒邑與即墨是齊國僅存未被攻破的城池,側面印證莒邑作為齊國重要經濟中心的地位。
-
形制特征
刀身銘文曾長期被誤釋為"譚邦刀",後經考證應為"莒邦"字樣。因清嘉慶年間首次出土于山東博山香峪村,故又稱"博山刀"。
-
考古價值
作為齊國貨币體系的重要實物,其出土對研究戰國時期齊國經濟制度、金屬鑄造工藝具有參考價值,現存世量較少。
-
文獻記載
清代馮雲鵬《金石索》最早系統記載該錢币,并引用《金石志》說明其與齊國曆史事件的關聯。
注:如需查看更多錢币形制細節或出土分布情況,可查閱《金石索》等金石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哀咽冰上舞蹈裁整钗梁鳳柴林塵球稱願赤小酬據觸網瓷罂淡澉叨濫疊翠豆漿發決飯甑非常之謀绯衣豐信夫馬藁薦孤偾詭把戲滾滾滔滔還麥亨衢幻藴兼金谫然驕讦桀異譏譚句考亢意寥泬例銀龍椅陸郎倫拟瞞瞞昧昧銘記盤距槃深偏待貧嫠乞休觑絕羣動柔韌生扭深潭石髓獅子燈守蕃四學士頌禱塌落抟謎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