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講舍;講堂。 晉 陶潛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詩:“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六千羅漢,競結香緣;五百仙人,分開講肆。” 元 柳貫 《五月十一日瘗夭後獨坐齋中感歎成詩》:“八齡入講肆,玩愒不一二。”
(2).講論肄習。肆,通“ 肄 ”。 漢 應瑒 《馳射賦》:“于是陽春嘉日,講肆餘暇,将逍遙于郊野,聊娛遊于騁射。”《晉書·範汪傳》:“ 汪 屏居 吳郡 ,從容講肆,不言枉直。”
“講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獻中多指講學、教學的場所或活動。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講習學問的場所
“講肆”本義指古代學者傳授知識、研讨學術的地方,類似書院或學舍。如《後漢書·儒林傳》載:“學者自遠而至,講肆日盛”,描述學者聚集講學的盛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44頁)。
學術研讨活動
引申為講學、論辯的行為。如《晉書·範宣傳》稱其“常以講肆為業”,指範宣以講學為職業。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532頁)。
漢代至魏晉:多指官學或私塾的教學場所。
例:《後漢書·翟酺傳》載:“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内外講堂,諸生橫巷,為海内所集。”其中“講堂”即“講肆”的同類概念。
來源:《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史料》(中華書局,1998年,第72頁)。
唐宋以後:詞義擴展至佛道講經場所。如唐代寺院設“講肆”宣講佛經(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第1237頁)。
“講肆”承載古代教育文化,體現三個核心價值:
來源:《中國教育通史》(毛禮銳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卷,第189頁)。
《世說新語·文學》載:“支道林在白馬寺中,與馮懷共談,因及《逍遙遊》,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衆賢之外。”此處的“談”即講肆活動縮影。
來源:《世說新語箋疏》(餘嘉錫箋疏,中華書局,2007年,第220頁)。
“講肆”一詞中的“肆”需結合古漢語用法理解。“肆”有以下相關含義:
學習場所
在古漢語中,“肆”通“肄”,指學習、練習的場所。如《後漢書》中“講肆”即指講學授業的學堂或書院,類似現代的教學機構。
店鋪與陳列
“肆”本義為陳列,後引申為市集店鋪(如“酒肆”)。但“講肆”中的“肆”不取此義。
綜合釋義
“講肆”可理解為講學與學習的場所,常見于古籍中,如“設教講肆”(設立教學場所)。這一用法強調學術傳授的環境,而非現代“放肆”等貶義。
“講肆”是古漢語詞彙,指代古代教育機構或講習場所,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八音遏密表功襞錦葧臍不育絺巾出頭棒子雕龍客恩典分蘖功高望重孤耿姑老鼓山寒畯悍志毫厘絲忽厚結化遂岬嵑建溪嬌饒急杵靳固徑逾勁勇捐班舉疏科斧倥侗勒取流遯龍頭人螺杆邁出邁征眉頭一放,計上心來暮末腦兒毗陵痞脹千社清除球風觑絕弱肉強食三眠散聲沈點點沈毅時點說經歎賞特務廳子脫空晩學生文面瑕不揜瑜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