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謂 堯 死,天下為之舉哀,停止作樂。後以“八音遏密”指國君(或國家元首)去世。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明年冬,鼎湖弓劍竟棄臣民,八音遏密矣。” 柳亞子 《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志哀》詩:“奉櫬南歸四載遙,八音遏密寄哀思。”
八音遏密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深刻且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八音
指中國古代對樂器的分類總稱,具體包括:
《周禮·春官》記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遏密
“遏”意為停止、抑制,“密”通“谧”,指寂靜無聲。合指樂聲沉寂,引申為舉國停止娛樂活動。
語出《尚書·舜典》,記載帝堯駕崩後,舜繼位前的哀悼期。後世将此典故提煉為“八音遏密”,成為帝王喪儀的代稱。
體現古代“以禮治國”的思想,通過禁樂表達對君主的尊崇與哀思,如《漢書》載:“遏密八音,以崇天子之祀。”
釋義:“指帝王死後停止舉樂。亦泛指國家元首之喪。”
引《尚書》注:“遏,絕;密,靜也。言八音皆止。”
強調其與喪葬禮制的關聯,并舉例《宋史》中“八音遏密,哀思攸存”的記載。
現代漢語中仍用于形容莊嚴的哀悼氛圍,如:
“紀念館内八音遏密,衆人垂首默哀。”
亦見于曆史文學,如郭沫若《洪波曲》中:“在‘八音遏密’的時期,一切娛樂均歸停止。”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
“八音遏密”是一個源自《尚書》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出處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三載,四海遏密八音。”意為舜帝去世後,百姓停止奏樂以示哀悼。其中“八音”指古代八類樂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統稱;“遏密”意為阻止、寂靜,合指樂聲停止。
引申含義
原指帝王逝世後舉國停止娛樂活動以表哀思,後擴展用于形容國家元首去世的莊重場景,如柳亞子詩句“奉梓南歸四載遲,八音遏密寄哀思”即以此悼念孫中山先生。
用法與結構
成語結構為主謂式,可作主語或謂語,如“八音遏密寄哀思”。其近義詞為“遏密八音”,兩者含義相同,僅詞序調換。
文化意義
反映了古代禮制中對君主的高度尊崇,通過暫停音樂活動表達集體哀悼,體現禮樂與政治倫理的緊密關聯。
參考資料:綜合《尚書》原典及曆代文獻用例,釋義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包括漢典、滬江詞典等。
藹彩瀑練報喜不報憂璧合珠連蕃渾不軌癡抹糊愁腸寸斷觸射竄紅大穰掂掇帝道跌風垛堞耳扇發號吐令非李非桃飛盞風嬌弗弗根因官地皇駭環錢壺餐惠潤混壹笳喧浄者金錢草吉祥闆孔粒溜幹二淨率爾妙手空空凝碧片言居要鼙舞破季度戚蕃忍心害理日平度深喻十二辰神誓願死灰複然跳巒屯候挖掘機械往泥裡踩晩來物産無藉在污亂無人涎不癡香山寺狹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