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班的意思、捐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班的解釋

[contribute] 清代指不通過科舉考試而向官府捐納銀錢換取官職

捐班出身

詳細解釋

捐納出身的官吏。《清史稿·選舉志七》:“﹝ 乾隆 ﹞四十年,兵部侍郎 高樸 言:‘捐班知縣,不許分發,恐有礙舉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那捐班裡面,更不必説了,他們那裡是做官,其實也在那裡同我此刻一樣的做生意。” 魯迅 《準風月談·各種捐班》:“ 清 朝的中葉,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這一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捐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詞彙,專指通過捐納錢財獲得官職或功名的制度,主要流行于明清時期。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捐”指捐獻財物,“班”指官職序列,合稱指通過向朝廷繳納錢糧換取官位的行為。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納粟拜爵”,至清代形成完整體系,成為科舉之外的另一條仕途通道。

從制度構成看,捐班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1. 資格限制:清制規定商人、平民可捐“監生”功名,官員則可捐“實缺”或“虛銜”,但不得擔任正印官(如知縣)
  2. 捐納标準:據《清會典》記載,道光年間捐一個七品知縣需白銀4600兩,相當于當時中等農戶400年的收入
  3. 社會影響:學者瞿同祖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捐班雖緩解了國庫空虛,但也導緻“吏治腐敗,候補官員壅滞”

該制度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但在民國初年仍有變相延續現象。現代漢語中,“捐班”一詞常用于比喻非正規途徑獲得的資格或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捐班”是清代特有的曆史詞彙,指通過捐納錢財換取官職的途徑,與科舉制度形成對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捐班(拼音:juān bān)指通過向官府繳納銀錢或物資獲得官職的人。這種制度稱為“捐納”,屬于非科舉選拔的入仕方式。

  2. 曆史背景與運作
    清代為彌補財政空缺,允許民衆通過捐納財物(如糧食、銀兩)換取官職或功名。乾隆時期曾規定“捐班知縣不許分發”,以避免擠占科舉出身官員的職位。

  3. 社會評價與影響

    • 捐班官員常被視為“非正途出身”,社會地位低于科舉官員。
    • 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批評捐班官員“名為做官,實為做生意”,反映當時官場腐敗現象。
  4. 文獻例證

    • 《清史稿·選舉志》明确記載捐班與科舉的沖突。
    • 魯迅在《準風月談》中提及捐班制度,揭示其長期存在的社會根源。
  5. 現代延伸含義
    當代語境中,“捐班”可隱喻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資格的行為,但此用法較少見。

示例句子
清代官員胡雪岩的幕僚王有齡,便因“捐班”身份遭到部分同僚輕視。

别人正在浏覽...

罷潞璧合珠連補習蠶種逞臆愁黯疵癰大凱電勢調類睇視地峽都釀肚子廢話扶苗瓜裂龜兒子咕呶橫人減徑監考驕華節抄碣石鲸波鼍浪金條坑焚可甚樂全鄰人論味茅房猛虡鴾鷡胚胎學披迷平徹千歳情品确數熱烘烘融資三雨傻瓜骟貓稍綠省舍慎護莘莘水文學肆忿廷毀體元立極通吃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五袴手鮮缛顯行鹹與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