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ribute] 清代指不通過科舉考試而向官府捐納銀錢換取官職
捐班出身
捐納出身的官吏。《清史稿·選舉志七》:“﹝ 乾隆 ﹞四十年,兵部侍郎 高樸 言:‘捐班知縣,不許分發,恐有礙舉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那捐班裡面,更不必説了,他們那裡是做官,其實也在那裡同我此刻一樣的做生意。” 魯迅 《準風月談·各種捐班》:“ 清 朝的中葉,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這一夥。”
“捐班”是清代特有的曆史詞彙,指通過捐納錢財換取官職的途徑,與科舉制度形成對比。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捐班(拼音:juān bān)指通過向官府繳納銀錢或物資獲得官職的人。這種制度稱為“捐納”,屬于非科舉選拔的入仕方式。
曆史背景與運作
清代為彌補財政空缺,允許民衆通過捐納財物(如糧食、銀兩)換取官職或功名。乾隆時期曾規定“捐班知縣不許分發”,以避免擠占科舉出身官員的職位。
社會評價與影響
文獻例證
現代延伸含義
當代語境中,“捐班”可隱喻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資格的行為,但此用法較少見。
示例句子
清代官員胡雪岩的幕僚王有齡,便因“捐班”身份遭到部分同僚輕視。
捐班指的是将班級捐贈出去或者捐贈班級的行為。這個詞源于中國教育系統中,有時候學校會将某個班級進行捐贈,比如将某個特殊教育班級或者某個優秀班級捐贈給其他學校或者機構。
捐班的拆分部首為手和教,其中手為左邊的部首,教為右邊的部首。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
捐班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主要出自教育領域。最早出現的時候,是用來形容學校将班級捐贈出去的行為。
捐班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捐班」。
捐班一詞在古時候并沒有明确的寫法,因為它是一個現代漢字組合。
1. 學校決定捐贈班級給鄉村小學,幫助那裡的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
2. 他們心甘情願地捐出自己的班級,希望能為其他學校帶來更多的機會。
捐贈、捐款、捐助、捐贈、捐獻等。
捐助、贈送、捐贈等。
接收、領取、獲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