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遯的意思、流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遯的解釋

(1).同“ 流遁 ”。《後漢書·張衡傳》:“夫情勝其性,流遯忘反,豈唯不肖,中才皆然。” 晉 葛洪 《抱樸子·辭義》:“不能拯風俗之流遯,世塗之陵夷,通疑者之路,賑貧者之乏,何異春華不為肴糧之用,茝蕙不救冰寒之急。”

(2).流亡隱遁。 晉 桓溫 《薦谯元彥表》:“方今六合未康,豺豕當路……益宜振起道義之徒,以敦流遯之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遯是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放縱心志、逃避現實或放蕩不羁的行為。具體釋義如下:

  1. 放縱、放蕩: 指心志不受約束,行為放浪形骸。此義項強調對禮法或常規的背離。《漢語大詞典》明确解釋為:“放縱;放蕩。” 例如《淮南子·精神訓》中批評世俗之人“流遁章徼,眩燿聰明”,即指沉迷于浮華享樂而放縱心神。

  2. 逃避、遁走: 含有逃避現實、隱遁或流亡之意。此義項側重于因某種原因(如避禍、厭世)而選擇離開或隱匿。《中文大辭典》指出其有“逃避”的含義。 如《後漢書·逸民傳序》提及部分隱士是因“恥降志于污君”而選擇“流遁”,即因不願屈節于昏君而逃避隱居。

  3. 與“流遁”通假: “流遯”常被視為“流遁”的異寫或通假形式,兩者意義相通。《辭源》在解釋“流遁”時,也涵蓋了放縱與逃遁的雙重意思。 古籍中常混用,如《文選·張衡<思玄賦>》有“流遁忘反”之句,指放縱不返。

“流遯”主要包含“放縱心志行為”與“逃避隱遁”兩層含義,是古代文獻中描述人生态度或行為選擇的詞彙,反映了對世俗約束的背離或對現實困境的回避。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釋義:放縱;放蕩)
  2. 《中文大辭典》(紙質版權威辭書,釋義包含“逃避”)
  3.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釋義關聯“流遁”)

網絡擴展解釋

“流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該詞為“流遁”的異體字寫法,意為“流亡隱遁”,指因避世或逃避現實而隱居漂泊的狀态。

二、引證解釋

  1. 《後漢書·張衡傳》提到“流遯忘反”,形容人因情感失控而沉溺于流亡遁世的狀态,無法回歸正途。
  2. 晉代葛洪《抱樸子·辭義》以“流遯”批判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認為文人若不能匡扶亂世,則如同無用之花。
  3. 晉代桓溫在奏表中用“流遯”描述當時社會動蕩下賢士隱居的現象,呼籲以道義挽救這一弊端。

三、用法說明
“流遯”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其結構為“流(左右結構)+遯(左下包圍結構)”,讀音為liúdùn,注音ㄌㄧㄡˊㄉㄨㄣˋ。

四、綜合說明
該詞強調因外在壓力或内心迷失導緻的被動隱遁,帶有消極避世的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後漢書》等權威文獻佐證。

别人正在浏覽...

賓長攙親朝裾斥落寵慰酬勸竄走醋海膽志搗實鼎折覆餗斷織勸學發發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放牛歸馬礬山水發徙費財忿然高安高鳳自穢灌錄骨寒毛豎軌路河北楊鴻天虎神營耩子矯惑僥進寄話筒基金疾戾金蕖軍法科條聯裾力強劉窟頭玫瑰柱墨旨逆走旁射濃醇軿辂取代缺廢深閟手技手軸受胙裋褐水底摸月貼肉望陽誣玷勿翦閑隔謝禮攜爽諧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