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 流遁 ”。《後漢書·張衡傳》:“夫情勝其性,流遯忘反,豈唯不肖,中才皆然。” 晉 葛洪 《抱樸子·辭義》:“不能拯風俗之流遯,世塗之陵夷,通疑者之路,賑貧者之乏,何異春華不為肴糧之用,茝蕙不救冰寒之急。”
(2).流亡隱遁。 晉 桓溫 《薦谯元彥表》:“方今六合未康,豺豕當路……益宜振起道義之徒,以敦流遯之弊。”
“流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該詞為“流遁”的異體字寫法,意為“流亡隱遁”,指因避世或逃避現實而隱居漂泊的狀态。
二、引證解釋
三、用法說明
“流遯”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其結構為“流(左右結構)+遯(左下包圍結構)”,讀音為liúdùn,注音ㄌㄧㄡˊㄉㄨㄣˋ。
四、綜合說明
該詞強調因外在壓力或内心迷失導緻的被動隱遁,帶有消極避世的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後漢書》等權威文獻佐證。
《流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漂泊流浪、四處流動的意境。
《流遯》的部首是「水」和「辶」,總共有13個筆畫。
《流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對人生追求和遊曆經曆的描繪。這個詞反映了人們在尋求自由和追求理想時所經曆的漂泊和流動。
《流遯》的繁體字為「流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流遯》在古時候可能使用了一些不同的字形或結構,但整體上仍然表達着相同的意義。
1. 他出身貧苦,從小就在外流遯,四處打工謀生。
2. 作為一名旅行作家,他常常流遯于不同的地方,尋找靈感。
組詞:漂泊、流浪、遊蕩、遷徙
近義詞:流離、漂泊、遊曆
反義詞:安頓、定居、停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