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re;express admiration for] 贊歎稱賞
贊歎稱賞。《晉書·劉元海載記》:“﹝ 劉淵 ﹞七歲遭母憂,擗踴號叫,哀感旁鄰,宗族部落鹹共歎賞。” 唐 寒山 《詩》之十五:“誰當來歎賞,樵客屢經過。”《老殘遊記》第二回:“正在歎賞不絶,忽聽一聲漁唱。”
贊賞。 宋 司馬光 《次韻和吳沖卿秋意》之一:“忽聞秋興篇,嘆賞幾絶倒。”《平山冷燕》第二回:“天子大加嘆賞,因向 山顯仁 説道:‘卿女一稚子耳,便能應對詳明如此,真可羨也,皆卿之教養有方也。’” 清 王韬 《淞隱漫錄·心侬詞史》:“歌聲既發,響遏行雲,蕩魄回腸,令人之意也消, 程 聆之不禁擊節嘆賞,傾倒弗置。”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但我一天來已沒有吃飯了,實在提不起閑情逸緻來歎賞這些吃飽飯的人所作的好東西。”
歎賞(tàn shǎng)是漢語複合動詞,由“歎”與“賞”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因高度贊賞而發出感歎,強調對事物卓越性的由衷欽佩與認可。以下從釋義、字源、用法三方面詳解:
贊歎與欣賞
指對美好的人、事、物發出驚歎并表達欣賞之情。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例:觀衆對藝術家的精湛表演歎賞不已。
情感與評價的雙重表達
既包含主觀情感上的贊歎,也隱含對對象價值的客觀肯定。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從口,從難(省形),本義為因感慨而發聲。《說文解字》:“歎,吟也。”引申為贊美、感歎。
從貝,尚聲,本義為獎賜財物。《說文解字》:“賞,賜有功也。”後擴展為精神層面的賞識。
二字結合後,情感層次由“驚歎”升華至“精神嘉許”,體現對卓越事物的深度認同。
文學藝術評價
多用于稱贊詩文、書畫、技藝等超凡脫俗的創作。
來源: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讀陶詩者當觀其筆力所到,直與《三百篇》相颉颃,令人歎賞不置。”
人物風姿贊美
形容對儀态、才華的傾慕。
來源:《紅樓夢》第三回:
“衆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皆歎賞不絕。”
自然景緻詠歎
表達對山水奇觀的震撼。
來源:宋代郭熙《林泉高緻》:
“山水有可行可望者,更有可遊可居者,皆令人歎賞神往。”
參見:
“歎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對某人或某事的優秀表現、才華、品德等表示贊歎和敬佩,常用于表達高度評價的情感。
詞源與結構
語境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法語翻譯(如“admirer”),可參考來源網頁。
闆搭半刻灞亭備飾本犯碧緑柏林大學層見疊出赤纁出爾反爾醇備楮災疵颣湊巧萃次帶來大老大藏經洑上水杆棒公尹害人精交谮空玄寬皮話魁脍欄廄了完簾鈎俚惡曆曆在目忙銀懋敦排長平夷破沒淺僞蹺騰竊勢擁權氣焰嚣張任真容儀羶根神狗乾郎生性詩什失欲霜根水霸說本熟曉四稱私觐送子觀音為法自弊物形五元鄉塾鄉園系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