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enlightened] 蒙昧無知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法言·序》
蒙昧無知。 漢 揚雄 《法言·序》:“天降生民,倥侗顓蒙。” 唐 柳宗元 《東明張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實,窮老而無死。”
“倥侗”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讀音、本義、字形演變、文獻引用及現代用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倥侗”不僅是一個描述無知的詞彙,更承載了古代對人性與認知的哲學思考。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法言》《柳宗元文集》等文獻。
《倥侗》(kōng tóng)這個詞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一個人不懂事,莽撞而無知。它形容一個人思想簡單,行為魯莽。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不懂事的年輕人或者幼稚的舉動。
《倥侗》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réntóu),右邊是“侀”(xīng)。它的總筆畫數為12筆。
《倥侗》這個詞源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另外,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倥偷』。
在古代書寫中,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倥侗》在古代的寫法為『孔同』,字形與現代書寫不同。
1. 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有時候顯得有點倥侗。
2. 年少時的他總是行事倥侗,毫不考慮後果。
- 倥偷(kōng tōu):形容一個人行為魯莽,思想簡單,類似于《倥侗》。
- 依依不舍(yī yī bù shě):形容人或物情感深厚,不舍離開。
- 莽撞(mǎng zhuàng):形容人行事魯莽而不考慮後果。
1. 無知(wú zhī):表示對某一方面知識的缺乏,與《倥侗》的意思相似。
2. 幼稚(yòu zhì):形容一個人思想或行為簡單,不成熟,與《倥侗》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 聰明(cōng míng):表示思維敏捷,智慧過人,和《倥侗》形成了反義。
- 明智(míng zhì):表示謹慎而明智,與《倥侗》意義上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