倥侗的意思、倥侗的詳細解釋
倥侗的解釋
[unenlightened] 蒙昧無知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法言·序》
詳細解釋
蒙昧無知。 漢 揚雄 《法言·序》:“天降生民,倥侗顓蒙。” 唐 柳宗元 《東明張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實,窮老而無死。”
詞語分解
- 倥的解釋 倥 ō 〔倥侗〕蒙昧無知。 倥 ǒ 〔倥偬〕.事情迫促,如“戎馬倥倥”;.窮困。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侗的解釋 侗 ò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侗族。侗劇。 〔侗胴〕形狀。 誠實的樣子。 侗 ó 幼稚,無知。 侗 ǒ 同“統”③。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倥侗(kōng tóng)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保留在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解析:
一、蒙昧無知的狀态
指人混沌未開、缺乏知識或智慧的狀态,帶有貶義色彩。
例證:
《法言·序》載漢代揚雄言:“天降生民,倥侗颛蒙。”
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唐高祖)倥侗而擁神器。”
二、事理不明的狀态
引申為對事物本質或規律認識不清,含混亂模糊之意。
例證:
《楚辭·九歎》王逸注:“倥侗,蒙蔽也。”
宋代朱熹《答張敬夫書》批評學術分歧:“議論倥侗,無複倫理。”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倥侗”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讀音、本義、字形演變、文獻引用及現代用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釋義
- 拼音:kōng tóng(“倥”不讀kǒng,第二聲;“侗”在此詞中讀tóng)
- 含義:形容人蒙昧無知、缺乏知識或思想混沌的狀态,常帶有愚笨、幼稚的引申義。
二、字形演變與文化解析
- 倥:由“人”+“空”構成,字面可理解為“人内心空虛”,象征無知無識的狀态。
- 侗:由“人”+“同”構成,原指“大貌”,但在“倥侗”中引申為“缺乏獨立思想,與他人趨同”。
三、文獻引用與曆史用法
- 古代典籍:
- 漢代揚雄《法言·序》:“天降生民,倥侗顓蒙。” 指人類初生時的蒙昧狀态。
- 唐代柳宗元《東明張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實,窮老而無死。” 形容人一生渾噩、未得開化。
- 《說文解字》:
- “倥”釋為“蒙也”,即蒙昧;“侗”釋為“大也”,但在組合詞中更強調無知。
四、現代應用與延伸
- 語境: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
- 引申義:除描述知識匮乏外,也可指思想混沌、缺乏主見的狀态。例如:“倥侗之人易受蠱惑。”
五、常見誤讀與辨析
- 易錯讀音:注意“倥”在“倥偬”(kǒng zǒng,意為匆忙)中讀kǒng,但在“倥侗”中讀kōng。
- 近義詞:愚昧、颟顸;反義詞:睿智、通達。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倥侗”不僅是一個描述無知的詞彙,更承載了古代對人性與認知的哲學思考。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法言》《柳宗元文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松扇般泥洹班役賓器畢雨箕風不武草堂操縱粗魯彈劍膽囊刁惡蠹國嚼民獨自個隔皮斷貨汞砂共生礦古德蚝場龁龁洪祚回壑霍爾木茲海峽家語結搆盡敵羁鳥踡嵼拒冬絕路科品髡鉗良鍼耄亂濛瀎貧凡千裡船前流淺熟起肓青渌勸善渠匽三赦散胙澀劑設營受耕水合聳擢隨侯之珠哃喝望谼亭挽留窩裡炮陷覆香膠險峻枭才枭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