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放孤寒》:“ 李太尉 德裕 頗為寒畯開路,及謫官南去,或有詩曰:‘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 李崖 州。’”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若本朝尚科舉,顯人魁士皆出寒畯。”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二:“﹝ 吳念湖 ﹞尤喜奬譽後輩,一時寒畯多倚賴之。”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昔人禁世官,譏世卿,以伸寒畯而緻之平等。”
(2).猶寒微。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馮勰》:“世之衰也,一變而為請託,更變而為賄賂,寒畯之士,遺于野矣。”
“寒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詞和古文用法推斷:
字義拆分
綜合釋義
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可能出現在特定古籍或方言中。若涉及具體文獻,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若為現代創作,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由于未搜索到權威來源,以上解析基于字源和古漢語邏輯推斷。建議确認用字準确性或補充語境以獲取更精準的解釋。
《寒畯》(hán jù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寒冷的季節(冬季)。
《寒畯》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mián,宇宙之寶)、冫(bīng,水的冰凍狀态)、⺮(zhú,象征植物),共11個筆畫。
《寒畯》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其與古代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有關。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冬天是一年中的寒冷季節,也是人們進行農耕的休息時期。而農作物的生長和枯萎往往與季節有關,因此,冬季很可能被稱為《寒畯》。
繁體形式:寒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寫法。因此,《寒畯》的古時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形式需要進一步考證。
1. 冬季是一年中的寒畯,人們需要保暖。
2. 雪花紛飛的冬日裡,大地變得一片寒畯。
3. 寒畯即将來臨,農民們開始收割作物。
雪寒、寒意、畯時。
冬季、寒冷、嚴寒。
夏季、炎熱、暖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