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術語。弦樂器不按弦彈之,發音最低,謂之“散聲”。 唐 王建 《霓裳詞》:“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聽水作《霓裳》;散聲未足重來授,直到牀前見上皇。”
“散聲”是一個多義詞語,主要含義與音樂術語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音樂術語
指弦樂器(如古琴、琵琶等)在不按壓琴弦的情況下彈奏出的最低音。這種演奏方式産生的音色較空泛,常用于樂曲的起始或過渡部分。例如唐代王建在《霓裳詞》中寫道:“散聲未足重來授,直到床前見上皇”。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sàn shēng(部分古籍注音為sǎn shēng),由“散”(分散)和“聲”(聲音)構成,字面可理解為“未加約束的聲音”。
延伸含義
在文學或口語中,偶被借喻為“無明确語義的聲音”或“泛音”,如提到的“有聲無詞的曲調”。近義詞為“泛聲”,反義詞可對應“按音”“實音”。
使用場景
多用于傳統音樂教學、古詩詞解析及樂器演奏理論中,例如描述古琴的三種基本音色:散聲、泛聲、按聲。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涉及音樂領域,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
《散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聲音散布、傳播。
《散聲》的部首是“讠”(言部),它由10個筆畫組成。
《散聲》首次出現在漢代劉向所著的《說苑》一書中。這本書是一部古代的語文修辭理論文集,其中收錄了各種典故和引用。《散聲》在其中的意思是聲音傳達,表達了思想和情感。
《散聲》的繁體字為「散聲」。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變化。以《散聲》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散聲」,字形有所差異。
1. 風吹過樹梢,傳來了清脆的《散聲》。
2. 悄悄地說話,怕打擾到了他的《散聲》。
組詞:散布、聲音、傳播。
近義詞:傳聲、散發聲音。
反義詞:聚聲、集中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