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葧臍的意思、葧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葧臍的解釋

即荸荠。又名烏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五·烏芋》:“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鳧喜食之,故《爾雅》名鳧茈,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說文·艸部》“芍,鳧茈也”清 段玉裁 注:“今人謂之葧臍,即鳧茈之轉語。”參見“ 荸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葧臍是一個存在書寫争議的詞彙。根據漢語詞彙使用規範,該詞更準确的寫法應為“荸荠”(bí qi),屬于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Eleocharis dulcis,《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第83頁明确标注為水生植物的地下球莖。該植物具有以下特征:

一、植物學性狀 球莖呈扁圓形,直徑約3-5厘米,表面紫黑色或棗紅色,肉質潔白多汁,含豐富澱粉。《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記載其生長于池塘、稻田等淺水環境,通過匍匐根狀莖繁殖。

二、應用價值

  1. 食用功能:可生食或熟食,《齊民要術》記載南北朝時期已作為蔬果栽培
  2. 藥用功效:《本草綱目》載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作用

三、方言别稱 在吳語區多稱"地栗",閩南語稱"馬蹄",這些别稱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均有收錄。需要注意的是,"葧臍"作為異形詞雖偶見于地方文獻,但未被規範詞典收錄,建議采用标準寫法"荸荠"。

網絡擴展解釋

葧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葧臍(bó qí)是荸荠的别名,又名烏芋。荸荠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球莖可食用,常見于江南地區的水田或濕地環境。

  2. 詞源考據

    • 該詞源自《說文解字》對“鳧茈”的轉音演變,段玉裁注《說文》時提到:“今人謂之葧臍,即鳧茈之轉語”。
    •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鳧喜食之,故《爾雅》名鳧茈,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
  3. 發音特征 現代漢語中“葧”讀作bó,“臍”讀qí,整體發音為雙音節詞,與單字“臍”(肚臍)的qí發音形成區别。

需注意葧臍與“肶臍”(pí qí)的區别:後者指人體肚臍部位,見于《太平禦覽》等古籍。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植物特征或方言用法,可參考、3的辭書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八極飽其私囊辟書波若殘存長賢谄顔嗔呵笞诟愁翠東波兌利嘟唸楓丹白露封鎖牆高功熕船公服鈎剔爟烽孤拐面孤妍谷用寒馥漢誓渾淪吞棗混夷缣墨醮器孑然無依驚蹶鏡中鸾即速镌鑿科貢口食米梁武忏李佛子靈學論理嫩氣女妖精遣将徵兵棋布錯峙丘井三嬗傷味生軍水蟲四沖八達素牀損膳吞齧穩穩安安無事哏相薄香荃險窄偕行卸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