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豆葉為食。指粗食。 漢 劉向 《說苑·善說》:“肉食者已慮之矣,藿食者尚何與焉?” 南朝 梁 沉約 《與約法師書》:“此生篤信精深,甘此藿食。” 清 方文 《籬落》詩:“明年種瓜豆,藿食亦可飽。”
(2).指粗食者。謂平民百姓。 宋 司馬光 《和王樂道再以詩見寄》:“衡門不羨金門貴,藿食焉知肉食謀。”
“藿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藿食(huò shí) 由“藿”(豆類植物的葉子)和“食”組成,字面意為以豆葉為食,引申為粗劣的飲食,與“肉食”相對。例如《史記》中“肉食者謀之,藿食者何與焉”,即用此對比體現古代階級差異。
階級象征
古代常以“藿食者”代指平民百姓,而“肉食者”指代貴族階層。如《詩經·小雅·白駒》提到“皎皎白駒,食我場藿”,通過豆葉喂養白駒的場景,暗含樸素生活的意象。
飲食差異的體現
漢代劉向《說苑》記載“肉食者已慮之矣,藿食者尚何與焉”,反映了古代社會上層與平民在飲食及地位上的懸殊。
盡管古代視豆葉為粗食,但現代觀念中,豆葉、豆芽等因富含營養且天然,已成為健康飲食的代表。例如《齊民要術》記載的豆葉烹饪方法,說明古人對這類食材的重視,與當今追求天然飲食的趨勢不謀而合。
“藿食”包含雙重含義:
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史記》《詩經》等古籍。
《藿食》這個詞在古代對草本植物的描述,它是指一種可以作為食物或草藥使用的植物。
《藿食》的部首是艸,總共有15個筆畫。
《藿食》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讓田之什·藿藿》,指的是蔓延茂盛的野草。後來,人們将它用來形容可以作為食物或草藥使用的植物。
《藿食》的繁體字為「薈食」。
在古代漢字中,「藿食」的寫法不盡相同。其中,「藿」有的寫作「濊」,有的寫作「秏」;「食」有的寫作「蝕」,有的寫作「飭」。
1. 這個草地上長滿了五顔六色的藿食,非常美麗。
2. 他服用了一種藿食來治療他的感冒。
組詞:藿食草、藿食療法、藿食植物
近義詞:野菜、草藥
反義詞:有毒植物、不可食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