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相見禮。主人三揖,賓客三讓。《儀禮·士冠禮》:“三揖至於階,三讓。”《禮記·禮器》:“三辭三讓而至。”
(2).指 周 泰伯 讓位于 季曆 事,後人稱為盛德。《論語·泰伯》:“ 泰伯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邢昺 疏引 鄭玄 注雲:“ 泰伯 , 周太王 之長子,次子 仲雍 ,次子 季歷 。 太王 見 季歷 賢,又生 文王 ,有聖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 太王 疾, 太伯 因適 吳 採藥, 太王 殁而不返。 季歷 為喪主,一讓也; 季歷 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髮文身,三讓也。”《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 太伯 建 邠 , 孔子 稱為三讓。” 唐 駱賓王 《夕次舊吳》詩:“盛德弘三讓,雄圖枕九圍。” 餘疚侬 《三年五月一日與同學冒雨登慧山》詩:“ 句吳 始啟宇,三讓來就封。”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謙讓之禮。《史記·高祖本紀》:“ 漢王 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 汜水 之陽。”《後漢書·和帝紀》:“故太尉 鄧彪 ,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内歸仁,為羣賢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 曹公 稱為表不止三讓,又勿得浮華。”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南北史兩國交兵不詳載》:“每代革易之際,以禪讓為篡奪者,必有九錫文、三讓表、禪位詔冊,陳陳相因,遂成一定格式。”
(4).再三責數其過失。《周禮·地官·司救》“凡民之未有衺惡者,三讓而罰” 賈公彥 疏:“三讓而罰者,凡欲治罰人者,皆先以言語責讓之,乃行治罰。”
(5).謂以三種方式資助。《逸周書·酆謀》:“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 孔晁 注:“以財讓也。近來民市,旅資以思也。” 盧文弨 雠校:“﹝旅資以思﹞,疑當作‘施資以惠’也。”
“三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核心義項及背景:
指主賓相見的禮節,主人需三次作揖,賓客三次謙讓,體現互相尊重的儀式感。這一禮儀在《儀禮·士冠禮》和《禮記·禮器》中均有記載。
背景:周朝先祖泰伯(太伯)為讓賢三次推讓王位給弟弟季曆,被孔子贊為“至德”之舉。具體表現為:
古代帝王即位或大臣受封時,需多次推辭以示謙遜。例如:
部分文獻提到“三讓”還可指: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分析語境差異。
《三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殿下三次表示請讓座。常用于形容有禮貌、謙和的舉止。
《三讓》的拆分部首是"厶"和"口",由5個筆畫組成。
《三讓》這個成語源自古代宮廷禮儀。在古代,皇帝的親屬或貴族常常享有特殊的待遇,如在車廂或座位上有權優先就座。然而,有些貴族也會表現出謙和、有禮貌的态度,主動表示請讓他人坐下,尤其是對長者或地位更高的人。如果對方多次拒絕,這個貴族就會三次再次表示請讓,以示自己的謙和和尊敬。
《三讓》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沒有規定固定的字形和字體,所以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
他始終保持着謙和的态度,就像《三讓》一樣,總是主動讓座給他人。
讓座、請讓、讓位、讓賢等
尊敬、恭敬、謙遜、恭順等
傲慢、自大、唯我獨尊、高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