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莢的意思、曆莢的詳細解釋
曆莢的解釋
即蓂莢。《竹書紀年》卷上:“帝在位七十年……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曆莢。” 徐文靖 箋:“《田俅子》曰:‘ 堯 為天子,蓂莢生于庭,為帝成歷。’”一本作“ 歷莢 ”。《宋書·符瑞志中》:“昔在 放勳 ,曆莢數朝。”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七:“蓂莢一名曆莢,聖王以是占日月之數。”
見“ 歷草 ”。
詞語分解
- 曆的解釋 曆 (歷曆) ì 經過:經曆。來曆。閱曆。曆盡甘苦。 經過了的:曆程。曆代。曆史。曆來。 遍、完全:曆覽。曆數(?)。 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方法:曆法。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 莢的解釋 莢 (莢) á 豆科植物的長形果實,亦指狹長無隔膜的其他草木的果實:豆莢。莢果。皂莢。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曆莢”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标記時日的神奇植物“蓂莢”(也作“曆莢”)密切相關。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說明:
-
基本詞義與指代對象:
- “曆莢”特指古代文獻記載中的一種祥瑞之草,名為“蓂莢”。傳說此草每月初一開始,每日生出一片豆莢狀的葉子,至十五日則生出十五片;從十六日開始,每日又掉落一片葉子,至月末落盡。若逢小月(29天),則最後一片葉子枯而不落。因其葉片生長與凋落的規律恰好對應月相盈虧和月内日序,故被視為天然的日曆,得名“曆莢”或“蓂莢”。
- 來源參考: 此釋義源于古代重要典籍對祥瑞的記錄。如東漢班固所著《白虎通·封禅》記載:“蓂莢者,樹名也。月一日一莢生,十五日畢;至十六日一莢去。” 南朝梁沈約《宋書·符瑞志》亦載:“蓂莢,一名曆莢,夾階而生。一日生一葉,從朔而生,望而止;十六日,日落一葉,若月小,則一葉萎而不落。堯時生階。”
-
文化象征與引申意義:
- “曆莢”作為傳說中的瑞草,象征着政治清明、君主賢德、天下太平。它的出現常被附會為聖王(如堯、舜)在位時的祥瑞征兆,體現了古人“天人感應”的思想。
- 其葉片隨月曆自然生落的特性,使其成為“日曆”或“時序更替”的一種詩意化象征物,有時也用于指代曆法本身或其精确性。
- 來源參考: 對“曆莢”象征意義的解讀,廣泛見于中國古代史書、類書及對祥瑞文化的論述中。如《宋書·符瑞志》明确将其列為祥瑞之一。後世類書如《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等均有輯錄相關記載。
-
使用注意與辨析:
- “曆莢”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用,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化、曆史、文獻或引用典故的語境中。
- 需注意“曆莢”與“蓂莢”實指同一物,“曆莢”可視為“蓂莢”的别稱或因其功能(标記曆日)而得的名稱。有時也寫作“曆日莢”。
- 來源參考: 字詞典及古籍注釋常将“曆莢”與“蓂莢”互訓。如《漢語大詞典》在“蓂莢”詞條下明确指出“亦作‘曆莢’”。
“曆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指代傳說中能隨月曆自然生落葉片以指示日期的瑞草“蓂莢”。其詞義核心在于該植物的神奇特性及其作為祥瑞的象征意義,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傳說或相關文化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
“曆莢”是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一、神話傳說中的瑞草
-
基本定義
據《竹書紀年》等古籍記載,曆莢(又稱蓂莢、曆草)是堯帝時期的一種瑞草,生于庭階旁。其生長規律與月相周期一緻:每月初一(朔日)開始每日生一莢,至十五(望日)共十五莢;十六日起每日落一莢,至月末(晦日)落盡。若遇小月(29天),最後一莢會枯萎不落。
-
功能象征
古人将其視為天然曆法,通過觀察莢數變化推算日期,故稱“曆莢”。這一傳說反映了早期人類通過自然現象記錄時間的智慧。
二、文學引申含義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如、2),該詞被引申為形容詞,形容“過去的事物或舊時經曆”,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個别詞典的擴展釋義。
補充說明
- 發音:lì jiá(注音:ㄌㄧˋ ㄐㄧㄚˊ)
- 相關詞彙:常與“祥莢”“蓂莢”混用,均指向同一神話植物。
- 文化意義:作為祥瑞象征,常見于歌頌太平盛世的詩文,如《宋書·符瑞志》載“昔在放勳,曆莢數朝”。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神話瑞草”的原始釋義,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按偶鮑魚之肆别院愎戆秉常參訪暢泰朝府成一家言初民次數大媽媽澹林單作道東說西倒弄二心風行幹旄甘之如荠圭臬黑組鴻音活受蕉衣金穣積薪厝火劇詞峻厲隽遠苦筋拔力良弓羅帶冒制面無慚色明叡抹灰層乃情龐眉皓發琪殿踆烏衽服缛節上席事款則圓水飲殊土述語同邦通裙通犀投款五禁無賴賊狎博遐布相醢校競蝦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