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蓂莢。《竹書紀年》卷上:“帝在位七十年……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曆莢。” 徐文靖 箋:“《田俅子》曰:‘ 堯 為天子,蓂莢生于庭,為帝成歷。’”一本作“ 歷莢 ”。《宋書·符瑞志中》:“昔在 放勳 ,曆莢數朝。”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七:“蓂莢一名曆莢,聖王以是占日月之數。”
見“ 歷草 ”。
“曆莢”是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基本定義
據《竹書紀年》等古籍記載,曆莢(又稱蓂莢、曆草)是堯帝時期的一種瑞草,生于庭階旁。其生長規律與月相周期一緻:每月初一(朔日)開始每日生一莢,至十五(望日)共十五莢;十六日起每日落一莢,至月末(晦日)落盡。若遇小月(29天),最後一莢會枯萎不落。
功能象征
古人将其視為天然曆法,通過觀察莢數變化推算日期,故稱“曆莢”。這一傳說反映了早期人類通過自然現象記錄時間的智慧。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如、2),該詞被引申為形容詞,形容“過去的事物或舊時經曆”,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個别詞典的擴展釋義。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神話瑞草”的原始釋義,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曆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曆史上的短期統治者或朝代。
拆分部首和筆畫:曆(含義:過去)由廠部和千字旁組成,總共5畫;莢(含義:豆莢)由艹部和甲字旁組成,總共9畫。
來源:曆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若楚人會短折大事者,未有生長不曆莢焉。”的記載,意指短命之君。
繁體:歷莢(繁體字中的「曆」為「歷」,「莢」為「莢」)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中的「曆」形狀較為簡單,類似于現代的字形,而「莢」的變體字有荅、薦等。
例句:他是曆莢之主,統治期間改革了許多政策。
組詞:曆史、曆代、世莢(指朝代更替)。
近義詞:短命之主、短暫統治者。
反義詞:長治久安、長命之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