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癩兒刺史 ”。
“癞兒”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1. 基本含義
指患有癞病(一種皮膚病,症狀為皮膚斑塊、毛發脫落等)的人,後引申為形容品行敗壞、道德低下的人。例如:“他行事卑劣,真如癞兒一般。”
2. 曆史典故中的特定稱呼
“癞兒刺史”是北魏時期瀛州刺史崔暹的鄙稱,源于其狡詐蠻橫的作風,此處“癞兒”代指無賴之徒。例如史書評價:“崔暹曰癞兒。”
3. 其他用法
總結
該詞既有字面病理含義,也有比喻和典故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區分。若涉及曆史人物,多指崔暹的負面形象。
癞兒是一個中文詞彙,多用于北京方言中,意為“麻疹”或“麻風病”。這個詞源于癞子的感染者身上由于皮膚患病而變得不光滑。癞兒這個詞在方言中具有一定的貶義色彩。
癞兒這個詞是由白部首和人部首組成。白部首意為“疒”(病),人部首意為“人”。根據部首的組成,癞兒可以分解為5個筆畫。
癞兒來源于古漢字音義的演變。最早出現在金代的方言中,用于形容人患有麻風病或者其他皮膚病的症狀。後來,癞兒逐漸成為北京方言中一個特定的俚語詞彙。
癞兒的繁體字為“癩兒”。
在古時候,癞兒的寫法為“賴兒”。
1. 小明得了癞兒,不能去學校。
2. 這個人臉上都是癞兒,看着很可怕。
與癞兒相關的組詞有:癞皮、癞皮球、癞麻、癞病等。
與癞兒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麻風、麻疹、痨病。
與癞兒意思相反的詞彙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