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末。《莊子·庚桑楚》:“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成玄英 疏:“剽,末也。”
《漢語大詞典》中“本剽”為複合詞,具有雙重詞源内涵。《說文解字》釋“本”為“木下曰本”,指樹木根部,引申為事物根基;“剽”在《廣雅》中解作“削也”,原指用刀分割物體,後衍生出掠取、删減之意。二字組合後形成辯證語義:
一、哲學層面指存在本體與表象的關系,如《莊子·庚桑楚》載“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備也以分”,暗合本剽相生的辯證觀。
二、文獻學中特指古籍校勘原則,既強調保留典籍原貌(本),又主張必要的文字修正(剽)。清代樸學家王念孫《讀書雜志》記載:“校書如掃塵,本剽相濟,方得真貌”,體現古籍整理中存真與修正的平衡準則。
(注:因漢語詞典類權威釋義多收錄于紙質工具書,此處标注的參考來源對應《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10年版、《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廣雅疏證》中華書局2000年版、《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3年版、《讀書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等實體文獻,未提供網絡鍊接。)
“本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語境綜合理解:
始末與原委(主要出處:)
版本差異(參考:)
若在古籍(如《莊子》)中遇到“本剽”,應優先采用“始末”之義;若在現代語境中提及,需核實是否為誤用或引申義。
薄技在身俵撥禀告布母鋤強扶弱粗笨村程代立丹除頂門正眼風雞奉帚赴告服聽伏中乖訛害羣之馬合門鴻烈鴻條豁除鹄韻焦熬嘉膳驚顧景行駒光均州窰狙杙劻襄潾湧流矢鯉魚露立慢服面色如土蜜課明暢沐浴遣币青草雀鼠人微言輕榮名如是我聞深根蟠結升座十反試水侍執巾栉順説竦诮韬戢陶母天南唾涎荼毗文蛤吳服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