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尚的德行。《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鄭玄 箋:“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一說,景行(háng),大路。見 朱熹 集傳。 漢 蔡邕 《郭有道碑文》:“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 三國 魏 曹丕 《與锺大理書》:“高山景行,私所慕仰。”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況 漢 魏 二文,皆著遺令,永言景行,常志夙心。” 清 梁斌 《贈李映碧先生》詩之二:“文獻巋靈光,鬥杓示景行。”
(2).猶景仰。 南朝 宋 顔延之 《直東宮答鄭尚書》詩:“惜無丘園秀,景行彼高松。” 唐玄宗 《<孝經>序》:“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信勇公》:“公生長窮荒,乃知忠義若爾,實為中原士大夫之所宜景行者也。”
景行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可從詞源、釋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開:
詞源與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本義指"光明的大道"("景"通"影",表明亮;"行"指道路)。東漢經學家鄭玄注疏時引申為"明德",由此衍生出高尚德行的含義。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景行"既可作名詞指"崇高的德行",如《史記·孔子世家》載"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也可作動詞表"效法、仰慕",如曹丕《與锺大理書》"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語義演變與用法
在曆時演變中,該詞形成兩種固定用法:
文化意蘊
作為儒家文化核心概念,"景行"承載着道德理想追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其"明德之光輝,人所共由"的倫理價值。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學術著作與正式文書,如錢穆《國史大綱》評述範仲淹時稱"其景行猶足為百世師"。
相關釋義可參考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詞條。
“景行”是一個多義且讀音多樣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讀音進行區分:
讀作 jǐng háng
讀作 jǐng xíng
《詩經》中的“景行行止”一句,第一處“景行”讀作háng,意為大路;第二處“行”讀作xíng,表示行走。後世多引此句表達對德行的敬仰(如“景行前哲”等典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詩經》注釋類權威資料。
阿纨湴河邊勞表裡受敵抄掇車陀從權禫服得放手時須放手吊眉疊子洞庭春鬥角二龍戲珠煩痾飛節芝風格浮鹽工架工作日貴出貴嫔骨頭蠱心喪志焊縫合適槐绶扈辇疾艱險機網籍削愒息可蘭經賫領寮棚鸾鳳紙免去鳥師弄璋之喜蓬瀛侶疲勚破丢不答竊鈎竊國起慄勸勞饒勇山關生來雙曲線素毳陶匠頭上末下投宿橐侶逶靡嗚唈詳謹翔翥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