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尚的德行。《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鄭玄 箋:“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一說,景行(háng),大路。見 朱熹 集傳。 漢 蔡邕 《郭有道碑文》:“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 三國 魏 曹丕 《與锺大理書》:“高山景行,私所慕仰。”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況 漢 魏 二文,皆著遺令,永言景行,常志夙心。” 清 梁斌 《贈李映碧先生》詩之二:“文獻巋靈光,鬥杓示景行。”
(2).猶景仰。 南朝 宋 顔延之 《直東宮答鄭尚書》詩:“惜無丘園秀,景行彼高松。” 唐玄宗 《<孝經>序》:“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信勇公》:“公生長窮荒,乃知忠義若爾,實為中原士大夫之所宜景行者也。”
“景行”是一個多義且讀音多樣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讀音進行區分:
讀作 jǐng háng
讀作 jǐng xíng
《詩經》中的“景行行止”一句,第一處“景行”讀作háng,意為大路;第二處“行”讀作xíng,表示行走。後世多引此句表達對德行的敬仰(如“景行前哲”等典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詩經》注釋類權威資料。
《景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美好的事物或景色在行進中呈現出來。它可以指代美麗的風景、壯麗的行進場景或者優美的歌曲等。
《景行》的部首是“彳”和“彡”。它共包含了10個筆畫。
"彳"是表示行走的意思,它通常位于漢字的左邊;
"彡"是表示山丘或者草的集合,通常位于漢字的上部。
《景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它是由象形的“行”和“山”兩個基本字形合并而成。繁體字中的《景行》保留了原始字形的特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以《景行》為例,古代的書寫方式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部首的形狀和筆畫的次序上。但整體來說,古代《景行》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
1. 這裡的山水如畫,遠足者在《景行》中感受自然的力量。
2. 演唱家的歌聲充滿着《景行》的韻律,使所有聽衆陶醉其中。
3. 當火車穿越美麗的山谷時,窗外的《景行》令人心曠神怡。
1. 風景:指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
2. 行進:指人或物體向前移動。
3. 歌行:指優美的歌詞或歌曲。
1. 風光:與《景行》類似,指美麗的自然景色。
2. 目睹:指親眼看到并觀察到某個事物。
1. 混亂:與《景行》相對,指無序或雜亂。
2. 凋敝:指衰敗或失去光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