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魚名。身體側扁,背部蒼黑色,腹部黃白色,嘴邊有長短須各一對。肉味鮮美。生活在淡水中。 漢 焦贛 《易林·革之頤》:“ 尼父 孔丘 ,善釣鯉魚。” 宋 陸遊 《鯉魚行》:“鯉魚財三尺,淺水不覆脊。” 宋傳恩 《綠水悠悠·罩魚》:“這是一條鯉魚,一條十多斤重的鯉魚。”
(2). 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因以“鯉魚”代稱書信。 唐 元稹 《贻蜀·張校書元夫》詩:“勸君便是酬君愛,莫比尋常贈鯉魚。” 清 譚嗣同 《寄人五絕》:“鯉魚三十六,江上報秋書。”
(3).借指傳遞書信者。 唐 孟浩然 《送王大校書》詩:“尺書能不恡,時望鯉魚傳。” 唐 元稹 《蒼溪縣寄揚州兄弟》詩:“憑仗鯉魚将遠信,鴈回時節到 揚州 。” 元 薩都剌 《送王伯循禦史》詩:“ 曲江 水發願相憶,莫遣鯉魚音信稀。”參見“ 魚書 ”。
“鯉魚”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魚類名稱
鯉魚是淡水魚的一種,學名Cyprinus carpio,屬鯉科。其形态特征為:
書信的代稱
源自漢代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以“鯉魚”借指書信或信使。
“鯉魚跳龍門”的寓意
該成語象征普通人通過努力跨越階層,如例句:“他多年奮鬥,終鯉魚跳龍門成為企業家”。龍門代表成功與突破,體現逆境成長的勵志内涵。
文學與民俗中的意象
古詩詞中常以鯉魚寄托情感,如陸遊《鯉魚行》描述其形态,唐代元稹等人亦用“雙鯉”代指書信往來。民間則因“鯉”與“利”諧音,賦予其吉祥寓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生物學特征或文化典故,可查閱詞典或魚類學資料。
鯉魚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的細節可以讓我們對這個詞彙有更深入的了解。
鯉魚的拆分部首是魚字旁,表示它與魚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2,其中鯉的部首(魚)有3畫,魚的部首(魚)有5畫,所以總共是12畫。
鯉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漢語。它與江河湖海有關,被譽為“百所之祖”,常常被人們用來贊美和喻意。
在繁體中,鯉魚的寫法為鯉魚,這種寫法更加形象生動,書寫時需要額外的筆畫。
在古代的漢字裡,鯉魚的寫法稍有不同。漢代時期的寫法為魚魚(左邊的魚是上,右邊的魚是下),隋代時期的寫法為魚魚(左邊的魚是上,右邊的魚是下),唐代時期的寫法為魚鯉(左邊的魚是上,右邊的魚是下)。
他學習刻苦,像一條努力向上的鯉魚。
鯉魚歇後語、鯉魚跳龍門、觀鯉、遊魚
鲢魚、草魚
鲫魚、鳕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