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十返 ”。謂反複或往返多次。《列子·黃帝》:“ 列子 師 老商氏 ,友 伯高子 ;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尹生 聞之,從 列子 居,數月不省舍。因間請蘄其術者,十反而十不告。”《三國志·蜀志·董和傳》:“ 董幼宰 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新唐書·西域傳上·吐谷渾》:“其相 天柱王 用事,拘天子行人鴻臚丞 趙德楷 ,帝遣使曉敕,十返,無悛言。”
(2).十種反常現象。 宋 倪思 《經鉏堂雜志》:“貴人十反:夜當卧而飲宴;早當起而醉卧;心當逸而勞;身當勞而逸;吝束脩不請師教子弟,而以大錢顧教聲妓;藥餌無病而服,有病不肯服;果蔬尚新不待熟;食物取細失正味;山水不喜真境而喜圖畫;器用不貴金銀而貴銅甆。”
(3).即十番鼓,民間器樂合奏樂名。 清 吳偉業 《望江南》詞之八:“一曲輕圓同伴少,十反麤細聽人多。絃索應雲鑼。”詳“ 十番鼓 ”。
“十反”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解釋。根據多個文獻來源(尤其是高權威性網頁),該詞主要有以下三種釋義:
指行為或動作的多次重複,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例如:
特指宋代文人倪思在《經鋤堂雜志》中列舉的“貴人十反”:
指明清時期流行于江南的器樂合奏形式,以鼓、笛、鑼等樂器為主。清代吳偉業在《望江南》詞中提及“十反粗細聽人多”,即描述其音樂風格的豐富性。
“十反”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表示行為上的反複(曆史文獻),也可指代反常現象(宋代文人筆記),或是特定音樂形式(明清民俗文化)。建議進一步查閱《列子》《三國志》等原著,或參考《經鋤堂雜志》了解詳細内容。
《十反》是一個中文詞彙,它包含兩個字:十和反。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抵制、反對某種行動或觀點。
拆分部首:十(一);反(反)
十的筆畫數:2;反的筆畫數:4
《十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化中,用于描述人們對不合理、不道德或不受歡迎的事物進行抗議和反對。
繁體字:“拾”和“返”
古代漢字寫作“拾”和“返”,其中“拾”代表數字十,而“返”是表示回轉、回歸的意思。
他們組織了一個抗議活動,對不公正的待遇表示十分反對。
反對、反抗、反擊、反思、反省、反省
抵制、抗議、反抗、反對、反擊
支持、贊同、接受、認同、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