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ords of the lowly carry little weight] 指人的地位低,言論主張不被人重視
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報,蓋人微言輕,理自當爾。——宋· 蘇轼《上執政乞度牒赈濟及因修廨宇書》
謂地位低,言論、主張得不到重視。 宋 蘇轼 《上執政乞度牒赈濟及因修廨宇書》:“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報。蓋人微言輕,理自當爾。” 元 無名氏 《谇範叔》第三折:“正末雲:這箇當得。但恐人微言輕,不足為重。” ********* 《上李鴻章書》:“嗣以人微言輕,未敢遽達。”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第一章四:“可惜他的身份,在親戚關系上,雖是同輩,而在社會地位上,乃是店倌,人微言輕,起不了什麼作用。”
“人微言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地位低微的人,其言論或主張不受重視,多用于自謙或描述他人處境。含貶義,強調因身份卑微而缺乏影響力。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宋代蘇轼《上執政乞度牒赈濟及因修廨宇書》:“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報,蓋人微言輕,理當自爾。”。
另有《後漢書·孟嘗傳》提及“身輕言微”,語義相近。
曆史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穰苴因出身卑微不被重用,後經晏嬰推薦領兵抗敵。因“人微言輕”,齊景公派權臣監軍,穰苴通過嚴明軍紀樹立威信,最終立下戰功。
該成語反映傳統社會對身份與話語權的關聯。現代語境中,也用于讨論職場、社交中的權力差異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上執政乞度牒赈濟及因修廨宇書》原文或曆史故事記載。
《人微言輕》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人的地位微小,所說的話往往沒有多大分量或者不被人重視。
《人微言輕》由“人”、“微”、“言”、“輕”四個漢字組成。
部首和拼音:
- “人”部首:亻(rén)
- “微”部首:⺗(wēi)
- “言”部首:讠(yán)
- “輕”部首:車(qīng)
筆畫:
- “人”字:2畫
- “微”字:13畫
- “言”字:7畫
- “輕”字:15畫
“人微言輕”最早出自《後漢書·楊震傳》。在古代,官員和士人被視為社會地位高的人,他們的言論也更受到重視。而這句成語的背後意思是指,地位低微的人所說的話容易被人忽視和輕視。
繁體字為“人微言輕”,發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微”字為例,古代寫作“幺”。而“輕”字在古代的寫法是“輕”,其中加了一個“車”部,表示輕盈、快速的含義。
1. 他雖然年紀輕,但他的觀點深思熟慮,一點都不符合“人微言輕”的特征。
2. 她雖然在公司地位較低,但她的建議卻經常被領導采納,可見不是個“人微言輕”的人。
- 輕微:事情發生後,隻産生了輕微的影響。
- 輕松:今天一天工作很輕松,沒有太大壓力。
- 言辭:他的言辭激烈,令人印象深刻。
- 言語:他對我們說了些令人振奮的言語。
近義詞:
- 人微言輕 → 地位卑微
- 輕言細語 → 小聲細語
- 默不做聲 → 默默無言
反義詞:
- 重要言重 → 人重言重
- 重言大義 → 人貴言重
- 一言九鼎 → 人賤言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