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a bath]∶洗澡
(2) [bathe;immerse]∶蒙受;受潤澤
一輪晚月升上天空,倉庫的空場沐浴在月光之中
(1).濯發洗身。泛指洗澡。《周禮·天官·宮人》:“宮人掌王之六寝之脩,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 唐 白居易 《沐浴》詩:“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 清 戴名世 《楊劉二王合傳》:“乃沐浴焚香,撰上烈皇帝表。” 梁啟超 《讀日本書目志書後》:“積池水而不易,則臭腐興;身面不沐浴,則垢穢盈。”
(2).舊時婚喪禮俗之一。《儀禮·士昏禮》:“夙興,婦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見。”《荀子·禮論》:“始卒,沐浴鬠體飯唅,象生執也。”《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連沐浴帶更衣,連裝扮帶開臉,這些零碎事兒,索興都交給我,不用姑太太管了。” 巴金 《家》三五:“人們把老太爺的屍體沐浴過了,穿上了殓衣,于是舉行小殓,使死者舒舒服服躺在棺材裡。”
(3).蒙受;受潤澤。《史記·樂書》:“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 唐 柳宗元 《為京兆府請複尊號表》:“沐浴鴻澤者,敢懷晷刻之安;捧戴皇恩者,不知寝食之適。” 清 方文 《送陳旻昭禦史征兵廣西》詩:“雕題黑齒雖蠻族,沐浴皇恩三百載。”《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新廣東》:“且夫 滿洲 今日,沐浴 漢 人之文化者,蓋已久矣。”
(4).比喻沉浸在某種環境中。 漢 王充 《論衡·累害》:“夫小人性患恥者也,含邪而生,懷僞而遊,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五:“使 荊公 得從 濂溪 ,沐浴於光風霽月之中,以消釋其偏蔽。” 葉聖陶 《倪煥之》十:“在這一片鑼鼓聲中,全鎮的人把所有的一切完全忘掉了,他們隻覺得好像沐浴在快樂的海裡。”
“沐浴”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洗澡、洗浴的物理行為,包含洗頭和洗身的完整清潔過程。古代常将“沐”(洗頭)與“浴”(洗身)分開使用,如《說文解字》提到“沐,濯發也”。現代多用于書面語,如“沐浴後神清氣爽”。
二、文化與社會意義 在古代具有禮儀屬性,如重大節日或事件前需“沐浴更衣”以示莊重。現代則延伸為日常衛生習慣,并發展出藥浴、香薰浴等保健形式。
三、比喻義
注: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記載、現代用法及比喻擴展,需區分語境使用。更多例句可參考和中的實例。
沐浴,是一個多義詞,表示洗澡或洗滌身體的意思,同時也可指洗滌心靈或享受某種精神上的清潔。沐浴這個詞常用于描述清潔或淨化的行為。
沐浴這個詞的部首是水(氵)和月旁(⺆),它的筆畫數是8畫。
沐浴這個詞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于《周禮·司濯薦福》這部經典文獻中。其繁體字為「沐浴」。
古時候,沐浴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繁體字「沐」的寫法為「彐欠」,而「浴」的寫法為「氵谷」。
以下是一些關于沐浴的例句:
在組詞方面,與沐浴相關的詞語有:沐浴露、沐浴液、沐浴用具等。
沐浴的近義詞包括洗澡、浸泡、洗浴等。
沐浴的反義詞可以是髒、污或髒兮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