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斂藏。 前蜀 杜光庭 《羅天普告詞》:“五兵韜戢,四氣均調。”《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元年》:“今天下為一,當韜戢幹戈。” 明 李東陽 《國子生潘元謹墓志銘》:“先生晚益韜戢,蔔居山中。”
“韬戢”是一個漢語詞彙,由“韬”和“戢”兩個單字組成,其核心含義與“隱藏”“收斂”相關。以下是綜合文獻的詳細解釋:
韬(tāo)
戢(jí)
“韬戢”整體表示收藏、斂藏,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兵器),也可用于抽象行為(如才能、鋒芒)。
“韬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與“韬光養晦”思想一脈相承,強調在特定情境下隱藏實力,待機而動。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中提及的《羅天普告詞》《資治通鑒》等古籍。
韬戢(tāo jí)是一個古老而有深意的詞彙,它指的是隱蔽而暗中行事,不輕易暴露自己真實的意圖或實力。這種行為常常以保護自己或謀求戰略優勢為目的。
韬戢由兩個部首組成:韋(wéi)和戈(gē)。
韋是一個象形字,表示革制的皮革,它也常常表示掩飾或隱藏的含義。戈是一個指事字,表示古代的武器。兩者合起來構成了一個具有保護和隱藏之意的複合字。
《韬戢》最早出現在《儀禮·王制》中,用來描述周朝時貴族在舉行儀式時的低調行為。此後,這個詞開始被廣泛用來形容人們保持低調隱藏真實意圖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韬戢的寫法是「韜濟」,字形上多了「水」和「氵」部分的組合,增加了一個水的象征,更突出了隱藏真實意圖的含義。
古時漢字寫法中,韬的曾用字是「鞀」,它是由「革」和「離」兩個部分組成。革表示皮革,離表示秘密。戢的曾用字是「戤」,它由「戈」和「業」兩個部分組成,表示武器和行動。
以下是兩個關于韬戢的例句:
組詞:韬略、戢謀、韬光養晦、戢止戈兵、韬光隱晦。
近義詞:隱藏、掩飾、僞裝。
反義詞:張揚、表露、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