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因受熬煎而發焦。形容極為幹燥。 唐 劉禹錫 《楚望賦》:“涉夏如鑠,逮秋愈熾。土山焦熬,止水瀵沸。”
(2).指受熬煎而變焦發脆之物。參見“ 焦熬投石 ”。
(3).比喻極端困苦。 宋 洪邁 《夷堅丁志·龍溪巨蟹》:“ 淳熙 初年七八月之交,不雨五十日,民間焦熬不聊生。”
“焦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áo,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本義:受煎熬而幹燥、焦脆
指因長時間受高溫或煎熬導緻物體幹枯發脆,多用于描述自然或物理狀态。
例:唐代劉禹錫《楚望賦》中“土山焦熬,止水瀵沸”,描寫夏日土地幹裂、水沸的景象。
比喻義:極端困苦的境遇
引申為人在困境中備受折磨,如幹旱、貧瘠等環境下的煎熬。
例:宋代洪邁《夷堅丁志·龍溪巨蟹》提到“民間焦熬不聊生”,形容百姓因幹旱陷入極度困苦。
特殊用法:代指焦脆易碎之物
古文中偶見将“焦熬”直接代指經火烤變脆的物體(如“焦熬投石”中的投擲物)。
《焦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經曆長時間的困苦、痛苦、煎熬和折磨。它通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某個困境或困難中所經曆的痛苦過程。
《焦熬》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火」和「米」。它總共有15個筆畫。
《焦熬》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懷古》中:“焦熬隨歲闌,榮枯總是夢。”這個詞從此開始廣泛使用。
《焦熬》的繁體字為「焦熬」,字形和簡體字相同,隻是筆畫結構稍有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在的簡化字,所以《焦熬》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然而,因為現代簡化字的普及,古代寫法已經很少使用了。
1. 我已經經曆了很長時間的焦熬,現在終于看到希望了。
2. 長期的工作壓力讓他感到非常焦熬。
1. 焦慮:指心情煩躁,擔心事情的結果。
2. 熬夜:指通宵不眠。
3. 焦心:形容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4. 煎熬:形容特别痛苦、煎熬。
1. 痛苦:意為身心受到不良刺激或折磨。
2. 折磨:意為長時間的體驗痛苦和煎熬。
舒適:意為安逸、舒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