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告的意思、赴告的詳細解釋
赴告的解釋
1.春秋時各國以崩薨及禍福之事相告。前者稱"赴",後者稱"告"。
2.專指報喪。
3.奔告。
詞語分解
- 赴的解釋 赴 ù 往,去:赴京。赴會。赴任。赴約。赴宴。 投入(某種境地),參加(某種行列):赴戰。赴敵(加入對敵作戰)。赴難(刵 )。赴義。 古同“訃”,訃告。 筆畫數:; 部首:走; 筆順編號:
- 告的解釋 告 à 說給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誡。告訴。報告。勸告。奔走相告。 向行政司法機關檢舉、控訴:告發。告狀。控告。 表明,請求:告老。告急。自告奮勇。 宣布或表示某種情況出現:告成。告竭(宣布某種東
網絡擴展解釋
“赴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
春秋時期的通報制度
指春秋時期各國之間傳遞重大事件的制度。其中,“赴”特指通報君主或貴族去世(如崩、薨),“告”則指通報禍福、戰亂等其他重大事件。例如《左傳·文公十四年》記載:“凡崩、薨,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亦不書”,說明當時未通報的事件不會被史書記錄。
-
專指報喪
後引申為專門用于報喪,如《史記·周本紀》提到周昭王南巡身亡後“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即因避諱未對外報喪。
-
奔告(緊急告知)
在部分文獻中,也指緊急情況下奔走相告,如漢代《列女傳》中“赴告大國”表示向大國緊急通報。
二、使用背景
- 古代史書記錄依據:史官通常以“赴告”内容為史料來源,若未通報則不予記載。
- 禮儀與避諱:如周昭王去世未赴告,體現了古代對不光彩事件的隱諱傳統。
三、注意事項
- 與“訃告”的區别:現代“訃告”專指喪事文書,而“赴告”在古代含義更廣,需注意語境差異。
- 現代使用: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日常較少出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史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赴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前往向某人或某機構遞交書面通知或申請。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赴告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赴(辶+付)和告(口+告)。辶表示“走”的意思,付表示“向前”;口表示“口”的形狀,告表示“言語、宣布”的意思。
赴告這個詞彙來源于中國古代官方文書寫作中的用語。在古漢字寫法中,赴告的寫法并沒有特别的變化。漢字的繁體版本也保持了原有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赴告的例句:
1. 他赴告部門申請了一份特殊許可證。
2. 我準備明天赴告給他一個好消息。
3. 她赴告法院起訴了他。
一些與赴告相關的組詞包括:告知、告訴、赴約、赴湯蹈火等。近義詞可以是遞交、提交、呈報等。反義詞可能是接收或撤回。
希望以上信息能滿足您的要求,并對赴告的意思及相關内容有所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