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麻雀和老鼠。《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 操 怒,謂 融 曰:‘ 禰衡 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 宋 蘇轼 《寄劉孝叔》詩:“方将雀鼠偷太倉,未肯衣冠掛 神武 。” 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
(2).粟鼠,大鼠。《詩·魏風·碩鼠》“碩鼠碩鼠” 三國 吳 陸玑 疏:“今 河 東有大鼠,能人立,交前兩腳於頭上,跳舞善鳴,食人禾苗,人逐則走,入樹空中,亦有五技,或謂之雀鼠。其形大,故序雲大鼠也。”
(3).比喻小人。 唐 周昙 《博陸侯》詩:“棟梁徒自保堅貞,毀穴難防雀鼠争。不是主人知詐僞,如何柱石免敧傾。”
“雀鼠”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解釋整理如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成語演變,可參考《後漢書》《詩經》及唐宋詩詞集注。
《雀鼠》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用來形容某些小動物的行為或特征。它指的是小鳥和老鼠,通常用來比喻勤奮工作的人或者生活困境中的人,暗示這些人在困苦中奮發向前或者在不利環境下拼命求生。
《雀鼠》的拆分部首是鳥(雀)和鼠(鼠),分别代表鳥類和鼠類動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鳥的部分占9畫,鼠的部分占7畫。
《雀鼠》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了小鳥和老鼠在艱難環境中的努力與奮鬥。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語逐漸被用來形容競争激烈的社會中,那些困境下仍不放棄努力的人。
繁體字中,《雀鼠》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使用相同的鳥(雀)和鼠(鼠)兩個部首形成。
在古時候,漢字《雀鼠》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限于本文篇幅無法詳細講述所有的古代寫法,故不再贅述。
1. 他像一隻雀鼠一樣在困境中拼命求生。
2. 這個小男孩勤奮如雀鼠,每天都全力以赴地學習。
1. 雀鼠奔逃:形容逃跑的速度快,像小鳥和老鼠一樣迅速。
2. 雀鼠之心:比喻困難時依然奮發向前、堅持不懈的心态。
1. 難兄難弟
2. 苦行僧
1. 溫室花朵
2. 君子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