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麻雀和老鼠。《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 操 怒,謂 融 曰:‘ 禰衡 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 宋 蘇轼 《寄劉孝叔》詩:“方将雀鼠偷太倉,未肯衣冠掛 神武 。” 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
(2).粟鼠,大鼠。《詩·魏風·碩鼠》“碩鼠碩鼠” 三國 吳 陸玑 疏:“今 河 東有大鼠,能人立,交前兩腳於頭上,跳舞善鳴,食人禾苗,人逐則走,入樹空中,亦有五技,或謂之雀鼠。其形大,故序雲大鼠也。”
(3).比喻小人。 唐 周昙 《博陸侯》詩:“棟梁徒自保堅貞,毀穴難防雀鼠争。不是主人知詐僞,如何柱石免敧傾。”
雀鼠是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泛指體型微小、常見于人居環境的動物,常并列出現以代指微賤之物。如《詩經·召南·行露》中“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即以雀鼠喻指侵擾者。此義項突顯二者對民生的危害性,多見于古籍。
引申為形容地位低下、力量薄弱的存在。如《後漢書·文苑傳》用“雀鼠貪生”形容小人苟且偷生之态;《魏書·刑罰志》以“雀鼠之訟”指代民間瑣碎糾紛。此用法強調其微不足道的屬性,含貶義色彩。
古代文獻中“雀鼠”暗喻貪腐小吏。如《梁書·張率傳》載“在郡侵刻,多緻雀鼠”,以雀鼠蛀蝕糧倉影射官吏貪污,此義項具批判性。
古代賦稅制度中,為彌補糧食倉儲時被雀鼠啃食的損耗,額外征收的附加稅稱“雀鼠耗”。五代後漢時期規定每納糧一斛加征二升,見于《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
權威參考來源:
“雀鼠”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解釋整理如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成語演變,可參考《後漢書》《詩經》及唐宋詩詞集注。
拔萃出類般輸怖栗承衾瘛瘚箠掠楚招蹙削淡伫盜私洞赤放屁分文不取羹沸弓影浮杯廣莫門瓜熟蔕落顧戀哄嚨婚生子女謹悌酒酣看花坎穽诳告練紫遼患林阜理世隆烈緑柱玉蝱蜒悶怒廟朝捏腳捏手清涼山芹泥窮禍秋季去任趨時奉勢屈眴曲譽森翳篩選上周勢霎施洗雙宿雙飛屬對梳籠司法廳銅鑄鐵澆跎背危邪危言高論骛奇烏兔無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