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望,怨恨。《後漢書·楊震傳》:“ 豐 等復惡之,乃請大将軍 耿寳 奏 震 大臣不服罪,懷恚望。有詔遣歸本郡。”《三國志·魏志·鮑勳傳》:“ 勛 前在東宮,守正不撓,太子固不能悅,及重此事,恚望滋甚。”《新唐書·朱宣傳》:“ 宣 以新有恩於 全忠 ,故答檄恚望。”
"恚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不滿、怨恨而産生的憤怒情緒。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恚望(huì wàng) 指因内心怨恨而表現出的憤怒、不滿之情。
合并釋義:二字疊加強調因積怨産生的憤懑情緒。
古籍用例
此詞多見于漢代文獻,例如:
《後漢書·隗嚣傳》:
“恚望曰:‘成敗決矣!’”
(因不滿而憤怒地說:“成敗已定!”)
此處生動體現人物因事态失控爆發的怨怒。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7冊第4223頁明确收錄:
恚望:怨恨;憤怒。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267頁:
恚望:心懷憤恨。引《後漢書》例證。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649頁:
恚望:怨恨,憤懑。
該詞多用于描述因利益受損或期望落空引發的強烈負面情緒,常見于史書人物心理描寫,如《漢書》《三國志》中權臣對君主的“恚望”。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
複合詞“恚望”屬同義連用,通過雙音節強化情感色彩,多見于兩漢至魏晉文獻,反映時人對心理狀态的細膩刻畫。
結論:“恚望”是典型的中古漢語情感詞彙,其釋義與用例在曆代權威辭書中高度一緻,核心指向“因深重怨恨引發的憤怒”,兼具文學表現力與曆史語境價值。
“恚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ì wàng,含義較為古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因極度失望或不滿而産生的怨恨情緒,包含“憤怒”與“期望落空”的雙重情感色彩。
“恚望”是兼具憤怒與失望的複合情感,多用于描述因事與願違而産生的強烈怨怼。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或文學分析中。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班虎班謝抱擁被色本志标售兵紀缽塞莫不終赪桐弛沓沖床垂念矗然大巧若拙得所吊鈎惡貫禍盈翻修篙手搆害觚陛規刺彗雲诘實景明紀事本末酒評魯趙谲誕考正樂生理要落葉樹命士冥一目瞪口僵剽系颦效劈拍潛翳旗開得勝欽點衾影無慚潤身韶陔世諺食羊錢時移勢遷視瞻説嘴郎中私增死中求生孫許聽許圖式穩步前進孝稱蕭寺鞋腳錢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