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目瞪口呆 ”。 ********* 《遲桂花》:“我那忠厚老實的娘……一聽了媒人的這一番說話,目瞪口僵,立時就滾下了幾顆眼淚來。”
“目瞪口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形容因極度吃驚、恐懼或意外而發愣,表情僵硬、無法反應的狀态,與“目瞪口呆”同義。例如,郁達夫在小說《遲桂花》中描寫人物聽到震驚消息時“目瞪口僵,滾下眼淚”,生動體現了這一神态。
該成語出自郁達夫1932年的小說《遲桂花》,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文學作品中。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組詞,可參考相關詞典工具。
提示:實際使用時,可根據語境選擇“目瞪口呆”或“目瞪口僵”,後者更突出“僵”的肢體反應,適合強調極度震驚的場景。
《目瞪口僵》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形容人因為受到巨大的驚訝或震驚而目瞪口呆、僵硬無語的樣子。
《目瞪口僵》的部首拆分為「目」和「口」,其中「目」是指眼睛,「口」是指嘴巴。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6筆。
《目瞪口僵》一詞源自于明代小說《水浒傳》。故事中,有一個人受到巨大的驚訝後,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不敢動彈。後來這個詞被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中,用來形容人們在遭遇令人震驚的事情時的表情。
繁體字為「目瞪口絅」。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瞪」字的「目」部寫作「罒」,「片」,「殳」,「目」。而「僵」字的「亻」部寫作「⺅」。
他聽到了那個驚人的消息,頓時呆若木雞,目瞪口僵。
1. 目瞪口呆:形容人因為驚訝而呆住了,不知如何反應。
2. 呆若木雞:形容人因為驚訝或恐懼而呆立不動的樣子。
3. 驚訝:表示出乎意料、令人吃驚。
1. 目瞪口呆、目瞪口張
2. 吃驚、驚詫
鎮定、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